close

澎湖鳥類資源繁多,因此有人稱澎湖群島為鳥類的天堂。每年的一月到四月為最頻繁的遷移活動,候鳥的種類及數量在此時達到全年的最尖峰,此時便為澎湖賞鳥的最佳時機。澎湖的潮間帶也有豐富的鳥類資源,菜園濕地及興仁水庫海岸週遭更是澎湖群島鳥類種豐富度最高的地區。

【澎湖小雲雀】
澎湖小雲雀是澎湖特有亞種,羽毛紅色特別濃,與台灣的雲雀有著強烈的對比;在澎湖縣是數量頗多的留鳥,頭上有一冠羽為其特徵,於四、五月份求偶季會高空定點鳴唱,聲音婉轉悅耳,故有「半天鳥」之稱號;以昆蟲為食,常在空曠之草原地形繁殖,一巢二至五個蛋,孵卵期只有11~12天,雛鳥約在10~12天後離巢。

na-5002.jpg na-5003.jpg na-5004.jpg na-5007.jpg  




【小燕鷗】
生態:小群出現在海口、沼澤魚塭地帶。
觀察月份:3-8月
特徵:身長約 28公分 ,身體大致為灰與白,頭頂至頸後黑色,額白色。夏羽時,紅腳、黃嘴(末端黑);冬羽時,嘴、腳轉為暗褐色。出現在海岸、海口、河口、沼澤魚塭地帶。在澎湖地區多棲息於沙灘,如活龍灘、青螺沙嘴。  

na-5009.jpg na-5006.jpg na-5010.jpg na-5008.jpg


【紅燕鷗】
觀察月份:4-9月
特徵:身長約31公分,夏羽時紅腳、紅嘴(末端黑色),頭頂至頸後為黑色;冬羽時,腳黃褐色,嘴黑色,額頭為白色,尾長分叉深,停棲時尾羽超出翼尖甚多。為澎湖數量不多之夏候鳥,貓嶼、錠鉤嶼、險礁等地均有小族群棲息,繁殖於六至九月間,每巢一卵,卵為淡土色,尖端有深褐色斑點。為澎湖六種繁殖夏候鳥燕鷗之一,每年六、七月就會抵澎繁殖,每年紅燕鷗的數量約略估計有兩三千隻以上,以雞善嶼、後帝仔嶼、小白沙嶼為繁殖大本營。  

 

na-5013.jpg na-5011.jpg na-5012.jpg


 

【蒼燕鷗】
觀察月份:4-10月
特徵:身長約30公分,翼長21~23公分。嘴腳皆黑色,嘴前端帶有黃色;尾長有深叉。頭至頸部、胸以下為白色;頭部從嘴基部到頭後部有一條黑紋,黑色過眼線向後延伸與頭後部之黑色塊相連;臉、體下與尾部皆為白色,背、翼為淡灰白色,有白色翼帶,初級飛羽的第一羽為灰色。是典型的海鳥,極少到內陸活動。以海中小魚或無脊椎動物為主食,棲息於熱帶及亞熱帶區域之海島岩石峭壁或海岸之礁岩上。羽色潔白,生性羞怯,築巢地若受人為干擾,則放棄之。

五月中旬,與其他種類燕鷗,到無人島上準備繁殖。雄鳥會以食物向雌鳥示好,證明自己是位捕魚高手、好父親,以求得雌鳥的青睞。配對後到生蛋期間,雄鳥必須看緊雌鳥,以免雌鳥有機會移情別戀。蒼燕鷗並不築巢,而是直接將蛋產在平緩或有凹陷的岩石或礁岩上。一窩可產2~3枚蛋,蛋具有保護色,通常生出第一個蛋以後,即開始孵蛋。孵蛋期間,親鳥會以小石頭堆在蛋的周圍,使其成為一個凹槽,以防蛋滾到巢外。

na-5015.jpg na-5017.jpg na-5016.jpg


 

【白眉燕鷗】
觀察月份:4-9月
特徵:全長約36cm,翼展79cm。嘴、腳黑色;頭頂及過眼線黑色,眉線白色;背部大致暗灰褐色;喉至頸及腹下白色;飛行時,初、次級飛羽暗灰色;翼下覆羽及尾羽外側白色。幼鳥體色大致似成鳥,但羽色較淡,背部羽毛後緣有淡色邊緣。白眉燕鷗為遠洋中的典型海鳥;因腳上有蹼,能在海面上浮游;以滑行水面或俯衝入海方式啄食海中之小魚、軟體動物等,有成群逐魚、捕魚之習性。繁殖期為5~6月,大多以枯草為材料,喜成群築巢於陡峭崖壁及其草地、岩縫岩堆下的遮蔭處或陡峭岩石平台上,通常每窩產1~3枚蛋。

na-5018.jpg na-5019.jpg  


 

【玄燕鷗】
觀察月份:3-10月
特徵:全身大致為巧克力褐色,頭頂灰白色,尾羽為楔形,分叉不深。 為澎湖地區之夏候鳥及小部份留鳥,主要分佈與繁殖均在貓嶼,為當地數量最多之優勢鳥種。每年3月起,族群數量即陸續增加,至5、6月繁殖高峰期,族群常有三、四千隻以上,場面頗為壯觀。棲息於海崖岩壁上,會以少許枯草築巢,或直接產卵於陡峭岩壁的淺窪中,每巢一卵,卵呈乳白色,有棕色及灰色斑點,孵卵期約五至六週,育雛約六至七週。
分布:每年夏季成群的玄燕鷗在澎湖的貓嶼海鳥保護區繁殖、覓食,數量高達萬隻以上。

na-5020.jpg na-5021.jpg na-5022.jpg na-5023.jpg  


 

【鳳頭燕鷗】
體長及展翅:身長約45㎝,翼長約127cm
野外特徵:夏羽:嘴黃,腳黑色,頭頂至後頸黑色,後頭有羽冠。前額、頭、頸至胸以下大致為白色,背部鼠灰色。冬羽:大致似夏羽,但頭頂變白有黑色細紋。
生態習性: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的沿岸、島嶼。通常出現在海岸岩礁、河口地帶、港口。飛行時,振翅動作較其他小型燕鷗慢,並常發出嘶啞不連續的嘎聲。築巢於有草的旱地上,與紅燕鷗相似,每巢一卵。目前只知南鐵鉆嶼、頭巾嶼有100~200隻群集繁殖;此外,每年七月中旬以後,北海的毛司嶼會出現200~300隻,退潮時即遷移至活龍灘,其中大部份是亞成鳥。

na-5024.jpg na-5025.jpg na-5026.jpg  


【貓嶼海鳥保護區】
貓嶼位於澎湖群島西南方海域。貓嶼島是由大、小貓嶼所組成,大貓嶼的最高點海拔79公尺,是澎湖群島的最高峰。島上懸崖峭壁,攀登不易,也因此成為鳥類棲息繁植的天堂,為台灣最大的海鳥繁殖地,以燕鷗類為主。澎湖縣政府於民國85年5月20日公告為「貓嶼海鳥保護區」,為台灣第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區。

 

 na-5027.jpg


【賞鳥點】

「菜園里」的濕地為馬公市最大,也是最完整濕地,因此被選為紅樹林的復育地點,也設立了「水土保持戶外教室」,和「濕地生態區」,同時本區也是候鳥在澎湖本島最大的過冬區。羽族眾多,成為馬公賞鳥愛好者的賞鳥勝地。

雙湖園至菜園生命紀念公園
從雙湖園進入可在九曲橋上觀看兩側湖面與水草茂盛的地方,往前行至橋的盡頭可看到「觀鳥亭」。

漁塭堤防與濕地區域
雙湖園前方盡頭就是一大片濕地與漁塭,若不從雙湖園步行過來,可騎機車由生命紀念公園的小徑左轉進入,往外即可見到潮間帶,這個區域的賞鳥狀況十分良好。

興仁水庫附近
205縣道終點附近有小徑可直接到達,可觀察水庫與潮間帶風光。

青螺溼地曾經是養殖魚蝦的漁塭,經過復育計畫,成為澎湖第一個紅樹林復育地區,包羅萬象的豐富潮間帶生態,適合作為生態教學重要的地點。有鷸鴴科的東方環頸鴴、翻石鷸、濱鷸、磯鷸、黃足鷸、灰斑鴴、金斑鴴等。

虎頭山週邊潮間帶
進入青螺港南側海堤之後,如要前往虎頭山週邊潮間帶,則繼續往北直行即可到達。

青螺港南側海堤外潮間帶
從虎頭山週邊潮間帶南下,至青螺港,南端有道狹長的堤防,為賞鳥最佳的地點。

漁塭小徑與紅樹林溼地
約有50公頃大的青螺溼地,目前為紅樹林復育區,豐富的生態景觀,此處鳥類生態總會吸引許多賞鳥客不遠千里而來,約有40多種的水鳥在此棲息。

水族館前方海堤與岐頭港東側海灣
沿著203縣道經過中正橋、永安橋,來到講美社區,經過鎮海國中不久後,路的右側可見港子古榕,從古榕旁的小徑進入,水族館即在眼前,而海堤就在右手邊,沿著前往岐頭親水公園的指標,繼續往下走,即可見到岐頭港與親水公園,此區域皆為賞鳥不可錯過的地點。

後寮白沙灣區段、海灣潮間帶
沿著203縣道往跨海大橋前進,到鎮海國中旁的路口左轉,經過瓦硐村,遇見分叉路,選擇往通樑方向,數分鐘後可見左側的大海灣,即為白沙灣,綿延一線的海灣都是賞鳥的好場所。

白沙鄉亦為澎湖地區賞鳥的好地點,從澎湖水族館、岐頭港至赤崁地下水庫以及後寮白沙灣一帶,綿延出一條值得探訪的賞鳥旅遊線。

 

本文轉自:http://www.sunshinetw.com.tw/eWeb_sunshinetw/2010-PENGHU/natrue-5.html 

 

COTCSLOGO.jpg  

 

 

 

 

 

arrow
arrow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