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資源】
澎湖的海藻資源相當豐富,是全台之冠,就藍綠藻、綠藻、褐藻、紅藻四大類中,澎湖海域所產的約計有40餘種,其中具有經濟價值的主要有紫菜、海菜、石花菜、頭髮菜等,生產季節為冬季12~3月。目前有天然產及養殖生產兩種,天然生產主要分佈在姑婆嶼、白沙嶼等北海各離島的北側潮間帶迎風面;養殖生產則主要分佈在講美、青螺、下社、北寮等處海域。
澎湖地區海域內的魚種,據調查估算至少有145科700種之多,以硬骨魚類中的鱸形目佔大多數。在沿海底棲魚類方面,以石斑魚等最常見,主要棲息在淺海的礁岩區,其他如俗稱「老鼠斑」的敏魚或是俗稱「紅條」的豹鱠等,都是此海域內的生存魚種。在沿岸礁岩海域內有許多體型較小但是顏色鮮麗的魚類,屬於隆頭魚科、蝶魚科以及雀鯛科的魚種是其中最主要的組成份子。
【海豚】
海豚是屬於小型齒鯨類,有高達兩百六十顆的齒,澎湖人俗稱海豬、海鼠或黑俄,其智商可與靈長類相比,海豚是以聲音來彼此交換訊息及從事聯絡。每年冬末春節至三月底這一期間,海豚會成群迴游澎湖外海,主要的種類包括長吻海豚、吉氏海豚及南方海豚等,偶而也出現體型較小的偽虎鯨等。
澎湖是全台灣中綠蠵龜較固定會上岸產卵的地區,因此綠蠵龜就成了澎湖的代名詞之一。近年來數量大量減少,因而備受重視。望安島是綠蠵龜的故鄉,澎湖縣政府特於1995年1月將望安島西南與南岸沙灘,規劃六處沙灘野生動物保護區,由望安島西北的天台山,向南網垵口沙灘延伸。
【綠蠵龜的生態】
每年5至10月為綠蠵龜的產卵季,成熟母龜體長約88到111㎝,在滿潮的夜晚上岸,於海水不易沖刷的沙灘旁的草地或草地邊緣產卵,先以前肢挖掘一個約1平方公尺的大洞,以容納龜身,再以後肢挖掘一個約60至80㎝的小洞,以備產卵之用。母龜產卵一般約需15分鐘,產完卵後再撥土掩埋,然後爬回大海,整個過程約花費1至2小時。
卵窩中的龜卵經過46-55天後,孵化出小海龜,體長約4.1至5.4公分,重量在12至33克間。海龜的孵化率受雨量、溫度、卵窩深度及人為破壞與否影響,平均孵化率約70%。小海龜於夜晚成群爬出窩巢,利用光線的導引很快的爬向大海,因為夜晚海面地平線上方十分明亮,可以指引小海龜,但若有人為的光源,也會干擾小海龜,使其迷失方向而爬向陸地而死亡。
【珊瑚資源】
澎湖群島屬於印度-太平洋系統,以澎湖而言,黑潮支流進入台灣海峽,對具有浮游幼蟲時期的珊瑚來說,顯然為影響珊瑚在澎湖海域分佈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澎湖海域的珊瑚類,包括石珊瑚、軟珊瑚、角珊瑚(柳珊瑚)和水螅珊瑚等。在山水附近海域有一處海扇軟角珊瑚及海雞頭軟珊瑚所組成的珊瑚林,是一極特殊的海底生態群聚。
【珊瑚淺坪】
淺坪是指海陸交界的地帶,高、低潮線之間的海域。淺坪為一生態交會帶,在潮汐作用之下,每天有部分時間為海水所淹沒,部分時間則曝露於空氣中,故淺坪附近的鹹度、溫度等物理因子變動性高。淺海的珊瑚礁淺坪是澎湖海域中最重要的生物資源,珊瑚淺坪區是以珊瑚群聚形成的生態體系。吉貝、鳥嶼、過嶼等各島間的海域,內海的城前、大倉、岐頭、重光、菜園等地都有較大規模的淺坪分布。本區螺貝類、甲殼類、棘皮類等生物雲集,但經濟螺貝類的採捕,提高大幅度的人為干擾,讓此種潮間帶最特殊的景觀,極需受到保護。
【潮間帶概說】
潮間帶是指海陸交界的地帶,高、低潮線之間的海域,澎湖人則稱為淺坪。海藻是潮間帶最重要的生產者。綠藻以石蓴、礁膜、囊藻最為優勢;褐藻以小團扇藻、冠葉馬尾藻分佈最廣且常見;寬角叉珊藻、長枝沙菜及角網藻則是最優勢的紅藻植物門的藻類。季節性的生象變化方面,冬季以石蓴、礁膜、囊藻等最具優勢,春初時便漸消失,改由小團扇藻、海雹菜、馬尾藻所取代。
【底棲無脊椎動物】
海蝕平臺上常可見到數量頗為豐富的燒酒海蜷及黑瘤蟹守螺 成堆出現,藤壺、牡蠣、石鼈、玉黍螺、小海爪仔蛤、蜑螺、珠螺、結螺、岩螺、厚殼縱簾蛤亦是本區常見的軟體動物,其中牡蠣有棘牡蠣和黑牡蠣兩種。礫石堆底下則棲息有槍蝦、寄居蟹、瓷蟹、陽遂足、海參等物種。
以上轉自:http://www.sunshinetw.com.tw/eWeb_sunshinetw/2010-PENGHU/natrue-1.html
延伸閱讀:
海洋生態 http://actiontour.pixnet.net/blog/post/31530260
植物生態 http://actiontour.pixnet.net/blog/post/31530456
地質公園 http://actiontour.pixnet.net/blog/post/31530518
鳥類生態 http://actiontour.pixnet.net/blog/post/31530546
濕地生態 http://actiontour.pixnet.net/blog/post/3153057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