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雲南 (1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簡稱 “ 風花雪月 ” ,是大理著名的四景。

1_101129102700_1.jpg 1195029868169.jpg xin_44110316213339077822.jpg xin_471103162133093284634.jpg  

【下關風】
下關冬季南風較多,到了槽口處,風勢便由下而躥上,會發生一些奇異的自然現象,因此人們便把這個峽谷口稱為風口。關於下關風,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相傳有一個書生與一個姑娘相愛,引起了南詔國王的不滿,就命羅荃法師把書生打入洱海,姑娘為救書生向觀音菩薩要了 6 瓶風,想讓大風把海水吹幹,救出書生。誰知姑娘將風瓶背到了天生橋時,跌了一跤,一下子打碎了 5 個風瓶,所以風全聚在那裏。下關一年四季風吹不斷,冬季風勢尤為猛烈,因此,下關也叫做 “ 風城 ” 。


【上關花】
相傳上關有棵 “ 十里奇香樹 ” ,花大如蓮,香味勝過桂花,顏色呈粉白色,結的果殼熏而堅硬,可有朝珠, 又稱為 “ 朝珠花 ” 。據《大理府志》載: 花樹高六丈,其質似桂,其花白,每朵十二瓣,應十二月,遇潤月則多一瓣,俗以仙人遺種,在大理府和山之酈,土人以其地名之。

 
【蒼山雪】
主要是指蒼山山頂四季不化的積雪景象。蒼山的馬龍峰、玉局峰、雪人峰,中和峰即使在夏季也是白雪皚皚、銀裝素裹。關於蒼山雪景還有一故事:相傳古時候一瘟神來到大理壩子,這時有一家兄妹倆為使人們免遭瘟疫,遂到觀音那裡去學法,歸來後,就變法術把瘟神趕到了蒼山頂上,讓大雪把瘟神凍死。為了使瘟神永不再生,妹妹就在蒼山雪人峰上變成雪神,永遠鎮住瘟神。從此,蒼山就有千年不化之雪了。


【洱海月】
傳說天宮裏有一位仙女羡慕人間生活,下凡來到洱海邊與一漁民青年成婚。她看到漁民打魚困難,就把自己帶來的一面寶鏡放入海底,把魚照得一清二楚,讓漁民打到更多的魚。後來,那面寶鏡在海底變成了金月亮,這就是洱海月。每當月出,行近洱海之濱,仰望天空,玉鏡高懸,俯視洱海,地湧銀濤,水光接天,萬頃茫然,一個明晃晃的月亮在海中隨浪飄搖,令人驚歎不巳。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普陀在洱海東部海中的一個小島上,相傳觀音開闢大理壩子時,在這裡的海面上丟下一顆鎮海大印,即為小島,以鎮風浪,保護漁民,因此,漁民們在小島上建觀音閣,紀念觀音,並把小島東部的一個漁村取名海印村,將小島叫做小普陀山,將觀音閣該為小浦脫,意為觀音修行之處。

  

1161939253574.jpg

 

小普陀始建於明代,1982年重修,為亭閣式兩層建築。一層祀如來菩薩,二層祀觀音菩薩。小普陀地處下關至雙廊和蝴蝶泉的海面旅遊線上,遊船到此,都要停靠海島,讓遊客登上小普陀,觀賞洱海風光。
遊覽小普陀的最佳時侯是清晨。這時,海面上霧氣嫋嫋,小普陀時隱時現,宛如月宮,待登上小普陀,只見四周霧氣湧動,猶如潔白的輕紗。這就是洱海八景之一“嵐靄普陀”。

2009011016531254071.jpg 20110218113104306940.jpg imagesCA8N7GRC.jpg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她西倚蒼山,東臨洱海,隋唐時期稱為“大厘城”,是南詔時期“十瞼之一”,又是電影《五朵金花》的故鄉,也是雲南省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和雲南省的重點僑鄉之一。是個有著兩千多年的白族歷史文化的古老名鎮,她就是蝴蝶泉邊好風光的大理喜洲古鎮。

2010042011494970.jpg


喜洲是一塊名副其實的寶地,這不僅因為它地傑人靈,名家輩出,商貿發達,還因為它古跡薈萃,有著獨樹一幟豐厚內蘊的白族民居古建築群。那雕樑畫棟、斗拱飛簷,至今保存比較完整的近百院白族民居以其古樸典雅的氣勢和高超的建築藝術獨立於世界建築之林,令人徜徉其間,歎為觀止!自古以來這裏就出過不少舉人進士經綸學子,也出過不少走南闖北的海外商幫數百家商號,因此民間有“二甲進士七八十個,舉人貢生數不清”的俗語,和以號稱“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為代表的商號遍及我國和東南亞各大城市的“喜洲商幫”。

xz1.jpg xz2.jpg xz3.jpg

對於初識喜洲的人,你可能很難想像在中國西南邊陲的大理,喜洲這個有著“小上海”之譽的白族小鎮是如何早在漢唐明清之際就一步步靈秀地將中西文化的不同淵源,滿腹的經綸之氣,商賈作派,與白族人民純樸美好的習性融於己出,演繹得如此天衣無縫,渾然天成!

儘管歲月更疊,足以洗盡鉛華,然而從歷史殘存的民居斷壁殘垣中你仍然可以觸摸到一個民族沉甸的底蘊,一種歷經風雨洗禮的雍容與大氣。

青瓦白牆,綠樹相映,田園如織,村落棋布,遠遠望去,喜洲古鎮便置身於大理蒼洱大地這山清水秀如畫的風景。在這裡,你可以盡情品味“白族三道茶”,觀看白族婚俗歌舞表演,白族洞經音樂演奏,領略白族特色風味菜系“土八碗”的滋味,觀賞大理雜染、大理石精品的奇譎,更可以一覽中西合璧的建築藝術博大精深,在這裏自成一體,相得益彰。

流連於喜洲古鎮一幢幢白族民家的深宅大院,感受小鎮古今歷史的滄桑和變遷,領略大理白族人民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我們仿佛在欣賞一幅濃縮了白族千年歷史斑駁、古色古香的水墨畫。帶著讚賞,帶著惋惜,驚歎於古代白族人民的智慧,惋惜這古老的民間藝術的被埋沒。值得欣慰的是,隨著旅遊業的發展,白族民居建築藝術的價值越來越引起各有關方面的關注和重視。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城位於大理古城北23公里,全村居住1500餘戶白族居民,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鎮。

18d6.jpg20100123183201430.jpgdlzc1.jpg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典型的以“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閉式庭院形式構建的白族民居。有獨成一院,有一進數院,平面呈方形。造型為青瓦人字大屋頂,二層、重簷;主房東向或南向,三間或五間,土木磚石結構,木屋架用榫卯組合,一院或數院連接成一個整體,外牆面多為上白(石灰),下灰(細泥)粉刷。白族民居特別重視照壁、門窗花枋、山牆、門樓的裝飾。

p123852822-16.jpgp123852822-18.jpgp123852822-13.jpg

照壁是一主兩廂三主庭院的必要建築,多為一高兩低的挑簷飛角青瓦蓋頂的牆體;居主房正前,連接兩廂山牆,使三方形成封閉庭院。照壁正中以石灰粉刷,書以四眼題字,或嵌大理石屏;四周鑲勾出扇面、長方、圓形等圖案,中以水磨或粉彩繪畫。門窗特別是主房堂屋的格子門,多為雲木、紅椿、楸木、雲山等名貴木材,雕上金雞富貴、喜上眉梢、麒麟呈祥等吉祥圖案。大門座選用海東青山石精鑿成芝麻花點、砌出棱角分明的基座、上架結構嚴謹、雕刻精細、斗拱出挑、飛簷翹角的木制門樓。

在周城,你還可以看到豐富的民族紮染製品。紮染是周城白族人民明末清初以來的民間傳統工藝,紮染工藝品集文化、藝術為一體。紮染布由手工針縫線紮,反復冷染浸制而成,顯色青裏帶翠,凝重素雅。用紮染布製作的工藝品既充滿濃濃的民族風味,也很具現代韻味。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蝴蝶泉位於點蒼山最北峰雲弄峰麓神摩山下。這裏,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電影《五朵金花》裏阿鵬、金花對歌談情的地方。

xin_3030807131111375922739.jpg 0776e0a7a540982a94ae0e40168c9eb5.jpg 2734_200810281652053OS1G.jpg 63925_2wkitGZ9jOMP.jpg

有人說,蝴蝶泉是因為《五朵金花》而聞名,其實,早在300多年前,徐霞客在他的遊記中曾寫道:“蝴蝶泉之異,余聞之已久”。
徐霞客聞之已久的蝴蝶泉,概括起來有“三絕”:泉、蝶、樹。


首先說“泉”。
蝴蝶泉的水是從岩縫沙層中浸透出來的,水質特別清冽,一出地表便彙聚成潭,沒有任何污染。蝴蝶泉奔瀉而出的泉水,近年來又被公園管理者十分珍惜地蓄積於三個一潭比一潭大的水潭之中,供人觀賞,最大的一潭約10畝。蝴蝶泉由過去的一潭,變為現在的四潭,這是蝴蝶泉公園內最顯眼的景觀。

dlpic04.jpg

 

其次說“蝶”。
蝴蝶泉內,蝴蝶種類繁多,每年陽春三月到五月間,蝴蝶大的大如巴掌,小的小如蜜蜂,成串懸掛於泉邊的合歡樹上,五彩繽紛。盛況最空前,是4月15日,這一天被白族人民定為蝴蝶會。徐霞客在他的遊記裡曾作過這樣的描述:“還有真蝶萬千,連須鈎足,自樹巔倒懸而下及於泉面,繽紛絡繹,五色煥然。”著名詩人郭沫若於1961胩秋到大理游蝴蝶泉時,曾寫下“蝴蝶泉頭蝴蝶樹,蝴蝶飛來萬千數,首尾聯接數公尺,自樹下垂疑花序”的詩句。一個說蝴蝶“連須鈎足”,一個說蝴蝶“首尾聯接”,兩位文人都因時序不合而未親睹蝴蝶成串懸掛于泉邊樹下的奇觀,倒底哪一種說法更接近細節的真實,這就要靠遊客去認真觀察了。如果來得不巧錯過了蝴蝶會,也不必遺憾,蝴蝶泉以南新建的蝴蝶館,真實地再現了蝴蝶泉邊蝴蝶的生態、品種以及與蝴蝶有關的蝴蝶文化,為不能親臨蝴蝶會的遊客提供了瞭解蝴蝶泉奇觀的珍貴資料。

DSCN1601111960302927028113402447070196.jpg 1239695525.jpg 201101031853404056.jpg CB65B.jpg

 

最後說“樹”。
蝴蝶泉公園內,有“蝶泉之美在於綠,請君愛護劃和木”的環境標語牌,這句話一點不虛假地說出蝴蝶泉之美,不僅得益於沿途我們所見到的鳳尾竹、聖誕樹等夾道迎客的新栽林木,以及泉後滿山遍野的松林、柏林、棕櫚林、茶林、杜鵑林、毛竹林,還更得益於蝴蝶泉邊合歡樹、酸香樹、黃連木等本地特有的芳香樹種。蝴蝶泉邊這株夜合歡樹,每當4月初開花時節,白天花瓣張開如一只只蝴蝶,夜晚又花瓣合攏吐出陣陣撲鼻清香。詩人形象地讚美蝴蝶是“會飛的花朵”,這合歡樹的花朵則是“靜止的蝴蝶”。蝴蝶會期間,花與蝴蝶共舞,真假難辯,是蝴蝶泉的一大奇觀。 

在白族人民心中,蝴蝶泉是一個象徵愛情叫忠貞的泉。每年蝴蝶會,四方白族青年男女都要到這裏,“丟個石頭試水深”,用歌聲找到自己的意中人。

hudiequan.jpg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還記得《天龍八部》裡秀麗的南詔國,漫漫黃沙的西域,清冷幽寂的地下冰宮嗎?想體驗一把劇中人的生活嗎?那就來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吧,開始你的追夢之旅。

  

1240783299149.jpg

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背靠蒼山,東臨洱海,東距大理古城1.5公里,北距大理三月街會場0.5公里,距崇聖寺三塔2公理,是大理省級旅遊度假區為《天龍八部》影視劇拍攝投資興建的一個大型影視拍攝基地。占地面積700餘畝。主體建築有城牆、城門、皇宮、王府、大理街、女真部落、西夏城等。二期工程將根據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擴充內容,建設以展示遠古時期大理白族人民生產生活方式的《白族農莊》、《天龍八部》中描寫的聚賢莊、信陽城馬夫人家,無量山石洞房,西夏石窟,大碾房,以及木鐵古橋及客寨、茶花園等其他配套建設專案,總建築面積將達4萬平方米。

4a77b2afcb85de817cd92a83.jpg 4bac30739af358208701b0c1.jpg b25aae51f3316d24367abec2.jpg c856613e4c44b47070cf6cbf.jpg

整個天龍八部影視城由三大片區組成:第一部分為大理國,包括大理街、大理皇宮、鎮南王府;第二部分是遼國,包括遼城門和大小遼街;第三部分就是西夏王宮和女真部落了。

20091007113554154.jpg 20091007113554605.jpg 20091007113554684.jpg 20091007113554807.jpg

穿著古裝行古禮,在慈聖宮、鎮南王府、瑞福宮、南院大王府、靈鷲宮裡走走,是不是很吸引人?為使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成為大理的旅遊精品,到聖慈宮和“宋城”市井街,還可以觀看到南詔宮廷樂舞及皮影戲、踩高蹺、拋繡球等民俗文藝展演。還可以參加一年一度的大理“三月街”等民族節日,參加賽馬、燈會等活動。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北1.5公里處,東對洱海,西靠蒼山。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崇聖寺,也就是中國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遊日記》中所寫的三塔寺和現代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在《天龍八部》中所寫的天龍寺。崇聖寺的壯觀廟宇在鹹同年間燒毀,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來。

20070816060700550.jpg 01300000007943118768642572246.jpg xin_19312040411560622483719.jpg 云南大~1.JPG

崇聖寺三塔,由一大二小組成。大塔又叫千尋塔。千尋塔與南北兩個小塔的距離都是70米。
 
千尋塔高度是69.13米,為方形密簷式空心磚塔,一共有16級,屬於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塔身內壁垂直貫通上下,設有木質樓梯,可以登上塔頂從瞭望小孔中欣賞大理古城全貌。千尋塔矗立在兩層高大的台基上,塔前朝東的照壁上大家所見的「永鎮山川」這四個蒼勁有力的石刻漢字,每字高1.7米,為明黔國公沐英之孫沐世階所寫。之所以寫這四個字,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大理地區歷史上水 患多,惡龍作怪,因此要治水就要先治龍,可龍唯獨只尊敬塔畏懼大鵬。因此只要塔和塔上的大鵬金翅鳥存在,龍就不敢作惡,水患當然也就減少了。另一種說法是,明朝時,地處邊疆的大理地區已成為其版圖,為了充分表達對這塊版圖的堅守之意,在屹立不倒的塔基上題字刻碑就再合適不過了。
 
千尋塔開始修建的時間一般認為是南詔勸豐佑時期(西元823年~859年)。修建千尋塔的方法 傳說有多種,其中的一種叫"土層掩埋法",也就是由塔基開始,每修好一級塔,就用土層掩埋一級,並把土堆壓成一個斜坡形的土臺子,這樣就大大方便了運送建築材料和修建上一級塔,等到大塔封頂時,土台的斜坡已延伸數裏遠,接下來又一層一層地挖去埋塔的土層,直到完全顯露出整座塔。
 
三塔中,南北兩座小塔高度相同,都是42.19米,各有10級,是一對八角形密簷式磚塔,八層以上為實心,八層以下則為空心。外觀輪廓線象錐形,屬典型的宋代建築風格。根據相關史料推斷,南北小塔建造于大理國段正嚴、段正興時期(西元1108~1172年)。現在我們看到的兩座小塔已偏離了垂直線,出現了令人擔憂的傾斜狀態,但大家不用擔心,因為它們就這樣已經傾斜了四百多年。
 
如果仔細仰望三塔,我們不難發現,千尋塔每級四面都有拱形龕,也就是常說的供奉神佛的小閣子。相對的兩龕內供有佛像,另外兩龕則作為窗洞直通塔心。而南北小塔,每級的八方 都有形狀各異的塔形龕,各層塔身都有浮雕作為裝飾。崇聖寺三塔的級數都為偶數,而其他地方佛塔的級數一般都是奇數。

崇聖寺三塔,從修建至今,除經歷上千年風吹雨打和日曬之外,還經歷過30餘次強地震的考驗。其中,明朝正德年間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絕大部分倒塌,千尋塔也折裂如破竹,可十天後竟奇跡般自行複合如初。1925年的大地震,城鄉民房倒塌達99%,可千尋塔只震落了頂上的寶刹。這對於沒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來說無疑是一個奇跡。

1961年3月,崇聖寺三塔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至1981年,國家文物局撥款43萬元對三塔進行了歷時三年的維修與加固。在這次維修與加固中,有兩項重要發現:一是三塔的基腳不是石基而是土基,二是清理出佛像、寫本佛經等珍貴文物680餘件,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豐富、最重要的一批南詔、大理國時期的文物。這些文物成為研究南詔和大理國歷史的實物資料。在南詔和大理國時期,藏傳佛教、印度密教和禪宗(中原地區)等宗教文化曾在大理得以交匯與融合。
 
雄奇的崇聖寺三塔還在80年代衍生出一個三塔倒影公園。公園占地27畝,有水面積達十餘畝。公園坐北向南,背靠一公里許的崇聖寺三塔,以園內的潭水能非常清晰地倒映出三塔丰姿而得名。園內建築有體現白族民居的楹聯照壁,有題詩刻賦的大理石碑亭,有影搖水中的漾波亭。園內種植有各種茶花、緬桂、杜鵑等眾多異草奇花。遊人置身三塔倒影公園,或吟誦詩詞楹聯,或觀賞百草花卉,或凝神水中三塔,或攝影留念佳景,都少不了陶然自得,以至流連忘返。三塔倒影,不僅妙在陽光燦爛的白天,而且還妙在月光如水的夜晚。
 
崇聖寺三塔和三塔倒影公園互為添輝,相與增色,從而成為最能代表大理形象的重要人文景觀。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理古城簡稱榆城,位居風光亮麗的蒼山腳下,距大理市下關13公里。大理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109163225829172230734.jpg

大理古城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城樓雄偉,風光優美。大理城的規模壯闊,方圍12裏,原城牆高7.5米,厚6米,東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門,上有城樓。如果說,自治州首府下關給人以繁盛、喧鬧的印象,那麼大理古城則是古樸而幽靜。

城中有一貫穿南北的大街,街邊有各種專賣大理石製品、紮染、草編等名特產品的店鋪和風味十足的白族飲食店。城內流淌著清澈的溪水,到處可見古樸雅的白族傳統民居,這裏居民不論貧富,都有在庭院內養花種草的習慣。大理古城也就有“家家流水,戶戶養花”之說。

 


 

洋人街

大理古城洋人街雖然不過幾百米,卻是蜚聲中外。每當夜幕降臨,在大理遊山玩水跑了一天的“老外”都不約而同彙集到小街上來。

20090529092112269.jpg att-yangrenjie01.jpg imagesCAVZE6LC.jpg

這條街上的小店並不追逐新潮,而都是選取回歸自然、歸真返璞的裝飾:酒吧的竹椅、條桌、大酒杯,讓人似又回到淘金時代的美國西部;畫廊、客棧的竹草棚似乎把人帶回唐宋。每間酒吧、西餐廳、咖啡廳店、中餐館裏都擠滿了人,他們一邊悠閒地喝茶、下棋、看書、寫日記、低聲交談……從他們那輕鬆的神態、安祥的微笑和如癡如醉的眼神中可以看得出來,與其說他們是在悠悠地品味著杯中的飲料,毋寧說是在悠悠的品味此時這充滿東方文化色彩和情調的生活,常常泡到淩晨三四點鐘才戀戀不捨地離去。有的人甚至"永遠不願離去"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2 Wed 2011 23:57
  • 洱海

洱海是一個風光明媚的高原淡水湖泊,在古代文獻中曾被稱為“葉榆澤”、“昆彌川” 、“西洱河”、“西二河”等。水面海拔1972米左右,北起洱源縣江尾鄉,南止於大理市下關鎮,形如一彎新月,南北長41.5公里,東西寬3—9公里,周長116公里,面積251平方公里。洱海 屬瀾滄江水系,北有彌苴河和彌茨河注入,東南匯波羅江,西納蒼山十八溪水,水源豐富,匯水面積2565平方公里,平均容水量為28.2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0.5米,最深處達20.5米。湖水從西洱河流出,與漾江匯合注入瀾滄江。

001e4f9d7beb0acfb3bf63.jpg 20061211163325869.jpg 20075201422923602.gif 01300000057292120581077390730_s.jpg

洱海西面有點蒼山橫列如屏,東面有玉案山環繞襯托,空間環境極為優美,“水光萬頃 開天鏡,山色四時環翠屏”,素有“銀蒼玉洱”、“高原明珠”之稱。自古及今,不知有多高人韻士寫下了對其讚美不絕的詩文。南詔清平官楊奇鯤在其被收入《全唐詩》的一首詩 作中描寫它“風裏浪花吹又白,雨中嵐影洗還清”;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記》又稱它“浩蕩 汪洋,煙波無際”。凡此種種,不勝枚舉。洱海氣候溫和濕潤,風光綺麗,景色宜人。巡遊洱海,島嶼、岩穴、湖沼、沙洲,林木 、村舍,各具風采,令人賞心悅目。古人將其概括為“三島、四洲、五湖、九曲。”

三島:金梭島,玉幾島、赤文島;

37291_1274253310ramw.jpg 200712493153379.jpg 200942316553124.jpg 

四洲:青莎鼻洲、大鸛淜洲、鴛鴦洲、馬濂洲;五湖:太湖、蓮花湖、星湖、神湖、渚湖;九曲:蓮花曲、大鸛曲、潘磯曲、鳳翼曲、羅蒔曲、牛角曲、波曲,高莒曲,鶴翥曲。

隨著四時朝暮的變化,各種景觀呈現出萬千氣象,於是,古人又為之歸納為“洱海八景 ”, 即:山海大觀、三島煙雲、海鏡開天、嵐靄普陀、滄波濞舟、四閣風濤,海水秋色,洱海月 映。當中所提到的四閣,便是古人為點綴、觀賞洱海所陸續建造的四大名閣:天鏡閣(位於海東)、珠海閣(位於洱海公園團山)、浩然閣(又名豐樂亭,位於才村海邊)、水月閣 (位於洱海北端雙廊,與珠海閣遙相對峙)。四大名閣雖已倒塌不全,有待恢復重建,而這些名勝佳景的詩文佳句卻時常見諸史籍。如明代白族學者李元陽詠水月閣的詩雲“百二山河 至此終,水晶皎皎漾蟾宮,鼓琴應許蛟龍聽,吹笛能教鸑鷟遊”。從中我們不 難體會到自古及今洱海人文景觀之盛。

12RcBG0I0-54L3.jpg 201146183832.jpg 20092251123992821.jpg pic.jpg  

洱海水產資源也十分豐富,有各種魚類,水鳥、蝦、螺螄、蚌、水獺、菱角、蘆葦、海 菜等等。魚類有鯉魚、弓魚、油魚、鰾魚、小白魚、鯽魚、草魚、青魚。其中弓魚被譽為 魚魁。  洱海是大理風景區的主要風景資源,也是白族祖先最主要的發祥地。迄今為止,在洱海 及其周圍的山坡臺地上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共達30多處。海東金梭島就是一個著名的新 石器遺址。最近又發現雙廊玉幾島也是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除了出土大量 生產生 活用的石器、陶器之外尚有青銅器山字形格劍,銅柄鐵刃劍,以及鑄造這些兵器的陶範。由 此可以推斷它或許還是古代白族先民冶煉鑄造青銅器乃至進入鐵器時代的生產基地。在這裏 每個時代都有歷史的遺留,我們似乎可以聽到白族祖先從蒙昧時代步步走向文明的足音。因此,也可以說:洱海是白族的搖籃。

633331615945000000.jpg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蒼山,又名點蒼山,是雲嶺山脈南端的主峰,由十九座山峰由北而南組成,北起洱源鄧川,南至下關天生橋。蒼山十九峰,巍峨雄壯,與秀麗的洱海風光形成強烈對照,其峰自北而南依次為:雲弄、滄浪、五台、蓮花、白雲、鶴雲、三陽、蘭峰、雪人、應樂、觀音、中和、龍泉、玉局、馬龍、聖應、佛頂、馬耳、斜陽。這些山峰,海拔一般均在3500以上,有七座山峰海拔高達4000以上,最高的馬龍峰海拔4122。蒼山十九峰,每兩峰之間都有一條溪水奔瀉而下,流入洱海,這就是著名的十八溪,溪序為:霞移、萬花、陽溪、茫湧、錦溪、靈泉、白石、雙鴛、隱仙、梅溪、桃溪、中溪、綠玉、龍溪、清碧、莫殘、葶溟、陽南。

0043420.jpg 0043421.jpg cangshangongyuan.jpg 大理山~1.JPG 

蒼山雲景變幻萬千,其中最有名的是“望夫雲”和“玉帶雲”。望夫雲每年冬春季節常出現於玉局峰頂,這雲出現後洱海隨即狂風大作掀起陣陣驚濤駭浪,漁船不能出海,因此望夫雲又被稱為“無渡雲”。玉帶雲不僅嫵媚動人,而且按白族農諺所說,她還是豐收的預兆:“蒼山系玉帶,餓狗吃白米”。


檢視較大的地圖

經夏不消的蒼山雪,是素負盛名的大理“風花雪月”四景之一,也是蒼山景觀中的一絕。寒冬時節,百里點蒼,白雪皚皚,陽春三月,雪線以上仍堆銀壘玉。最高峰馬龍峰的積雪更是終年不化,盛夏時節山腰以上蒼翠欲滴,而峰巔仍縈雲在載雪。

2006081417927.gif 

蒼山的森林也自成景觀。這座四季蒼翠的山,山下而上形成幼林草地帶、松林櫟林帶、冷杉雜木帶、高山草地帶,具有層次分明的高山景觀和變化有致的季相景觀。蒼山花卉,品種繁多。雲南的八大名花,即山茶花、杜鵑花、玉蘭花、報春花、百合花、龍膽花、蘭花、綠絨蒿,在蒼山都尋找得到蹤跡。其中,僅杜鵑花品種就有41種,從山腳直到海拔4100的積雪地帶,層層疊疊,成片成簇,植株主者達15以上,呈大樹狀(如棕背杜鵑、馬纓杜鵑);矮者只有10釐米,呈匍匐狀貼地而生,形成地毯狀景觀(如密枝杜鵑)。花的形狀更是千姿百態,花色有紅、白、黃、紫、薔薇等16種不同顏色。

1_PICT0163.jpg    

水為人稱道。除了18條長流不息的溪水外,在海拔3800以上的蒼山頂上,有著不少高山冰磧湖泊,是第四紀冰期遺留下來的痕跡,其中著名的有洗馬潭、黃龍潭、黑龍潭等,潭水瑩澈,瀉出的泉水更是清洌異常,青碧璀璨。蒼山群溪中,清碧溪、七龍女池素享盛名,古今騷人墨客有不少精妙的描寫。

 大理山~1.JPG

蒼山還是馳名中外的大理石的出產地。大理石又名蒼山石,是一種以碳酸鈣為主,間含微量氧化矽、鎂、鐵等金屬、非金屬雜質的石灰岩。大理石石質細膩,光滑如脂,花紋奇美,其中以花紋取勝珠“彩花石”一經打磨便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山水、花鳥、人物的天然畫面,被譽為“石中瑰寶”。蒼山由千姿百態的石頭構成的石峰、石崖、石洞,讓遊客流連忘返。

200767503_4f289b9f29.jpg 

蒼山也是野生動物的樂園。這裏氣候適宜,植被茂密,至今還生活著鹿、麂、岩羊、野牛、山驢、野豬、狐、雉雞等以及少數的珍稀動物“四不像”。  

蒼山既是自然保護區,又是風景名勝區。1992年,當地政府在海拔2600玉帶雲出處新辟了一條玉帶雲遊路。游路南起馬龍峰,北至應樂峰,長約法18公里,將蒼山許多景點連接在一起,遊人至此,可盡情觀賞蒼山奇峰異石、林泉飛瀑,也可俯瞰蒼洱大地的壯麗景色。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理位於雲南省中部偏西,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山川秀麗,四季如春,是中國大西南一塊待開發的寶地。全州轄一市十一縣,是一個居住著漢、白、彝、回、藏、納西等25個民族的地區,這是一個以白族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也是一個聞名於世的電影“五朵金花”的故鄉。


檢視較大的地圖

州府所在地大理市,是滇緬、滇藏公路交彙地,滇西的交通樞紐;是歷史上我國與東南亞各國文化交流、通商貿易的重要門戶;是唐代南詔和宋代大理國五百年都邑所在地,素稱“文獻名邦”;以“風、花、雪、月”著稱的大理,現為國家對外開放城市、全國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和44個風景名勝區之一、全國文化先進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109163225829172230734.jpg

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的南詔崇聖寺三塔,劍川石寶山石窟,賓川佛教聖地雞足山,以及挺拔雄偉的蒼山,明媚清澈的洱海,蝴蝶泉的湖光山色,構成了一幅美麗而又神奇的畫卷。大理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文物古跡,優美的民族風情為特色而聞名遐邇,吸引著無數中外遊客。

20070702191825275.gif  

熱情好客的白州人民歡迎您到大理來!在這裏,您可以飽覽雲南旅遊資源的精萃,可以領略地道的民族風情和民俗。

延伸閱讀:

大理旅遊景點

 

0043420.jpg

 

蒼山風景區

 

 

20075201422923602.gif

 

洱海

 

 

imagesCAVZE6LC.jpg

 

大理古城 + 洋人街

 

 

xin_19312040411560622483719.jpg

 

崇聖三塔

 

 

4a77b2afcb85de817cd92a83.jpg

 

天龍八部影視城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傈僳族為氐族後裔,即藏緬語族的一支,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889620001.jpg 01300000236758122266332914913_s.jpg daogan_02.jpg

傈僳族主要從事農業。其婚姻是一夫一妻制。

00219732c9820b1ebcf343.jpg 2009011011514357399.jpg

傈僳族的服飾很有特點,婦女穿繡花上衣,麻布裙,喜歡戴紅白料珠、珊瑚、貝殼等飾物;男子穿短衣,外著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掛箭包。

wedding_01.jpg W020080328508030126503.jpg daogan_04.jpg

傈僳族能歌善舞,每到收穫、結婚、也獵和蓋房等時節,他們都要盡情地歌舞。傈僳族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祖先。

傳統節日有闊什節(過年)、刀杆節、收穫節等。


戀愛:

傈傈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聯繫感情的方式大多借助于傳統的唱歌對調方式。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沒有一個好嗓子,休想找個好媳婦。”可見,唱歌對調在青年男女婚戀生活中多麼重要。青年男女通過勞動生產、逢年過節、 參加婚禮、慶賀豐收、社會集會、生意往來以及串姑娘等活動,認識了對方,並產生了愛慕之心,就可以尋找機會與對方對歌。如在小路上相遇,在溜索旁相逢,在四間勞動,在密林中砍柴,都可以背過身子,手扶耳朵,向愛慕的人丟一首歌過去。對方聽到後,就會對回歌來。這樣一來一往,互問互答,兩人間感情的距離就越拉越近了。


婚俗:

傈僳族舉行婚禮的頭一天,新郎打扮得整整齊齊,身披彩帶,由媒人陪同來到女方家娶親。到了女方家後,新娘卻躲了起來,要讓新郎到處去找,可找來找去就是找不著。這時,新娘的一個女伴會來告密,新郎總算找著了新娘。找到新娘後,娶親者受到女方家的盛情款待。當晚還要展示新娘的嫁妝,嫁妝中要有一個櫃子,裏面裝著十套花裙子。

第二天早飯後,女方家組成熱鬧的送親隊伍,抬、背著嫁妝,由新娘的舅舅背著新娘,在鞭炮和火槍聲中離開女方家。此時,新娘表示不忍離別父母姐妹,要禮儀性地哭泣,但哭聲一般持續不長,賓客就唱起(送親歌)。可以說,新娘是在歌聲和哭聲中上路的。到男方家門口時,從竹樓到庭院,到處都聚集著男方迎親的人。人們分站兩旁,用隆重的禮節來迎接新娘,歡迎送親的客人。

新娘進了男方家的竹樓後,女方家送親隊伍中走出七八個健壯的小夥子,他們圍著男方家火塘跳(跺腳舞),以象徵性地檢查新娘住的竹樓是否牢實。跳完後,送親的人們才進屋子就坐。這時候,圍坐在火塘邊的老人一邊喝酒,一邊唱起了傈僳族的(創業歌),以歌聲教育新人不忘民族的歷史,不忘恩負義祖先創業的艱難。接著,男方家的歌手和女方家的歌手開始對歌。時而個人對唱,時而一個領唱,眾從合唱,只聽歌聲陣陣,此起彼伏,並夾著陣陣的歡笑聲,把喜慶的氣氛渲染得很沈。歌手們演唱時右手搭在歌伴的肩上,左手放在耳根的下部,隨著曲調的節拍一左一右地擺動,所唱的曲調明快活潑,旋律優美流暢。

婚禮這天,女方家送親的人們在男方家受到盛情款待,除酒內儘量享用外,男方家的人還一撥一撥地過來敬酒、勸酒,致使不少送親者成了醉翁。送親者喝醉的越多,男方家越覺得樂彩,甚至會成為美談。

第二天早上,送親的人們返回時,男方要托他們帶一些酒肉給女方父母,鑒於舉行婚禮的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所以第二晚上新人同房之前,要請一老人在火塘邊持酒為新人祝福:“世上一切蟲魚鳥獸都是成雙成對的,但願你們夫婦白頭偕老。”婚後數天至十多天,新郎陪新娘一道回門。回門時,新郎要帶去豬肉、包穀粑粑、三腳架等物送給岳父家,同時要在岳父家幫助幹十餘日的活才能攜手返回。返回時,母親會送給做了新娘的女兒一隻雞、一口鍋和鐮刀等物,以祝福新人的家庭吉祥幸福。

傈僳族歷史上曾有搖籃婚配、互換婚和搶婚的習俗,但現在已基本絕跡了。

傈僳族家庭一般比較穩固,離婚的較少。如離婚,要請中間人,並刻木為證。離婚當日要殺一頭豬,由中間人刻好木刻並灑上豬血和酒,然後男女雙方對天盟拆,就算完成了民族習俗含義上的離婚。木刻上刻有中間人的人數,並由中間人保存,如遇任何一方後悔和否認,就可以出示木刻作為憑證。


節日:

傈僳族有著自己豐富多彩的節日,主要節日有盍什節、火把節、刀杆節等。節日期間既包括文娛、體育活動,也有男女青年之間隔社交活動。盍什節即是“新年”,節期一般都在農曆十二月初五到次年正月初十這段時間內。刀杆節在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節日活動。火把節時間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


禮儀及禁忌:

傈僳族的住房主要有竹蔑房(“千腳落地屋”)、木楞房和土木結構的瓦房。竹蔑房主要流行於怒江地區,屋內一般分為客室和主人臥室二間。竹蔑房的下面,習慣做畜圈。靠近麗江等地的傈僳族住房多為木楞房。

傈僳族是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到傈僳山寨做客,他們的豪爽大方、誠懇熱情和講究禮貌將會給 你留下美好的印象。如果客人遠道而來,不論是世代忘年之交,還是素昧平生,都一樣受到熱情接待。招待客人時,水酒是必不可少的,傈僳族認為“無酒不成禮”,有酒就有了相應的禮節。主人用很精緻的竹筒將酒盛滿後,往地上倒一點,表示對祖先的懷念。接著自己先喝一口,表示酒是好的。然後將客人面前的其他竹筒盛滿,雙手舉到客人面前請客人飲用,而後主客共同暢飲起來。有飲同心酒“伴多”的習俗,即兩人共捧一大碗酒。這種飲只有在大家酒興量濃的時候才出現,而且總是由主人首先邀請。主客互相摟著脖子和肩膀,臉貼臉,然後一同張嘴,一口氣飲完。喝完了,互相對視,開懷大笑。一旦好客的傈僳兄弟邀你同他“伴多“那就意味著對他充滿了信任,並願同你建立誠摯的友誼。

傈僳族走在道上,與同輩相遇,一定互相親熱地打招呼,碰到長輩要主動讓路,讓長輩先走過後自己才能走,即使是遇到素不相識的人也會禮貌謙讓。傈僳族的社會生活中有一些禁忌。遊客不宜在傈僳族的房前屋後呼“哦……”,這樣做被認為不祥。不宜拄拐棍進傈僳族人家。不能坐在主人家的木櫃上,不能揭櫃子的蓋。不能進裏屋,不能把腳放在火塘的鐵三腳架上,認為這種行為是對火神不尊。不能在傈僳族人家裏吹口哨,尤其在晚上更不能吹。遊客投宿傈僳族人家,黃昏時出入要隨手關門。傈僳村寨若進行原始祭祀時,未經允許,不宜觀看。在傈僳族的社會生活中,長刀、箭弩、背板及狩獵工具佔有重要地位,一般不准婦女擺 弄,更不能跨越,以示尊嚴。在公共場合,嚴禁從別人的身上或腿上跨越。以示禮貌。

媒人去女方家說媒,在路上忌諱遇到狗和蛇下坡,認為這是不吉祥的兆頭,要驅邪或改天再去。

村裏死了人,全村人都不吃辣椒。

產婦生了孩子,門口要掛一個酒瓶,以求吉祥。傈僳族產婦坐月子,一般為20天左右。在21天以內,生了男孩的人家,別人不能帶弩弓和長刀進住室內;生了女孩的人家,不允許穿鞋進屋。懷抱嬰兒必須豎抱不能橫抱。嬰兒如多啼哭,就要在門口掛毒箭一支,或非毒箭兩支,家人7天不去訪親會友。產婦滿月以後,要殺雞敬祖後,才可以自由出入。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0 Mon 2011 01:33
  • 壯族

壯族與古“百越”人有密切的淵源關係,本世紀初創制了壯文。壯族以農業為主,擅長種植水稻。

zhuang_003.jpg zhuang_005.jpg zhuang_cixiu.jpg

分佈: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等省。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雲南省文山,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佈。壯族在宋代史籍中稱為“撞”、“僮”。解放後稱“僮”。

1965年改族名為“壯族”。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南北兩大方言。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1957年《壯文方案》被國務院批准,結束了壯族人民沒有自己合法文字的歷史。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上,壯族人民創造了壯戲。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壯族以農業為主,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甘蔗產量居全國首位。


習俗: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負重,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並送到分手處。壯族人忌諱農曆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裏串門。


服裝:

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繡,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豔麗著稱,還有風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在服飾上男子與漢族無多大區別,女子則多姿多采,特別喜歡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絲線繡上花紋,人物、鳥獸、花卉,五花八門,色彩斑斕。


食俗: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乾飯,菜肴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蔔、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醃菜的習慣,醃成酸菜、酸筍、鹹蘿蔔、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還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

壯族自家還釀制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裏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典型食品:

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馬腳杆,魚生,烤乳豬,花糯米飯、寧明壯粽,狀元柴把,白切狗肉,壯家酥雞,清燉破臉狗,龍泵三夾。


節慶: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壯族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後便開始著手準備,二十七宰年豬,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豐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雞,家家必有。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湯圓(一種不帶餡的元宵,煮時水裏放糖),初二以後方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贈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續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個春節才算結束。三月三按過去的習俗為上墳掃墓的日子,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派人攜帶五色糯米飯、彩蛋等到先祖墳頭去祭祀、清掃墓地,並由長者宣講祖傳家史、族規,共進野餐。還有的對唱山歌,熱鬧非凡。1940年後,這一傳統已逐步發展到有組織的賽歌會,氣氛更加隆重、熱烈。

其他節日食俗也都各有講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鴨、端午吃粽、重陽吃粑等等。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世紀50年代前,普米族的社會經濟形態大致可分兩種類型:地主經濟和封建領主經濟。

pumi_001.jpg pumi_002.jpg pumi_003.jpg

普米族多為氏族同居。同氏族不通婚,一夫一妻的父系大家庭,但仍有少數家庭保留母系社會的殘餘。寧蒗、永勝、麗江等地的普米族還要為十三歲兒童舉行"穿褲子"禮(成年禮)的隆重儀式。

普米族的婦女喜歡包大頭帕,穿大襟衣,著百褶長裙,寬大的彩色腰帶。背上披一張潔白的長毛羊皮。男子穿麻布短衣和寬大的褂子,披白羊皮領掛,也有穿氆氌和呢質大衣的,膝下常以布裹腿至踝。普米族服飾美觀大方,富有滇西北高原的濃郁特點。

普米族人信奉多神教和祖先崇拜,有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主要節日有大十五節、轉山會、嘗新節、駕牛節、跑馬節等,蘭坪、維西等地普米族也過春節、清明節、火把節。


戀愛:

普米族長期保留著獨具特色的婚姻習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普米族的婚姻主要由家長包辦,實行姑舅姨表優先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普米族的家庭婚姻善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青年男女大多實行了自由婚姻。

青年男女的相識和戀愛主要通過祭奠山神、龍潭、喜慶節日的盛會以及日常的勞動生產等活動來進行。姑娘和小夥子利用這些機會,互相物色物件,互相找理由和藉口接近,談情說愛。如果是男女雙方互相看中,就會雙方相約到偏靜的地方,或幽谷、或森林、或湖邊等,相互對唱情歌。

男女雙方互訂終身後,直至舉行婚禮前,不再單獨約會,婚禮過後,新娘也回娘家生活,不住夫家。此後,夫妻間只能秘密往來,直到生下第一個孩子後才能到丈夫家居住。


婚俗:

婚禮主持人用一根纏著彩色布條的棍子蘸上酥油,分別在鍋莊、神台、大門以及新郎新娘的頭上點指,祝福新郎新娘的頭上點指,祝福新郎新娘幸福吉祥。接著要舉行敬鍋莊儀式,最後是新郎新娘拜天拜地拜神仙,儀式即告結束。緊接著,男方家在木楞房中、院壩內大開喜筵,盛情款待全體賓客。美味佳餚中,普米族特有的琵琶肉和香甜的酥裏瑪酒是必不可少的。酒宴開始前,全體賓客要齊唱(做客歌),然後才正式就餐。酒足飯飽之後,人們齊聚在院壩裏、房子房,載歌載舞地慶賀婚禮,往往通宵達旦。

普米族有的地方仍保留搶婚的習俗。結婚當天,父母仍讓女兒去山上或地裏勞動,這時候,男方派人來了,大喊一聲:某某家請父去吃茶!就把姑娘搶走。姑娘被男方搶去後,婚禮按普米族的習俗繼續舉行。


節日:

普米族主要有晉昔節、轉山節和嘗新節。大部分普米族在每年的農曆臘月初七晚上吃年飯,也有的在初六的晚上,從初八開始視為新年的第一天,歡度“晉昔”。轉山節的日期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有的地區在七月二十五日。嘗新節沒有固定的日期,各地以當地農作物收穫情況而定,大多以村為主,各村的日子不一樣,但最多相差5~10天左右。嘗新節一般過兩次,也有過一次的,在小春入庫以後和大春收割以後的幾天中進行。節日期間,走親串戚,舉行文體娛樂活動,說唱本民族的歷史、傳統習俗,祈求五穀豐收。


禮儀及禁忌:

對客殷勤禮貌,是普米族的性格和美德。當遠方的客人來到家門,不論是生人或是親友,主人家都會出來迎接,熱情款待。普米族有一句俗語:“新罎子倒出第一碗‘蘇裏瑪’(青稞酒),要敬給遠方來客;剛燒開的茶罐裏的盛的第一杯濃茶,要端給外族兄弟喝。”普米族人家習慣圍著火塘而坐,右邊為男性,左邊為女性,客人的席位一般在右邊。如果主人有長老,客人則坐在火塘下方,但生人都是在上席就坐。主人殺雞煮肉,用豐盛的食物招待客人。吃飯時,主人擺出飯菜,先請客人用餐,家人則有的添菜,有的加飯,有的敬酒,將食物的最佳部分請客人食用。待客人吃飽吃好後,主人家才圍坐桌旁用飯。

普米族有良好的傳統道德觀念。白天主人下地勞動或外出,一般都不鎖門,但不會丟失財物。在外拾到別人的物品,或發現別人丟失的財物,不能隨便佔有損壞,要撿起來放在路邊顯眼的地方。對生人不能亂罵亂吼,偶路人要下馬讓道。讓人以誠相待,日常生活中決不破壞公共財物。

客人在普米族家裏不能吃狗肉、青蛙肉、馬肉、貓肉。不能用掃帚打人,不能用筷子打豬。不能在水中小便,不能在路上大便。晚上不能掃地,不能吹口哨。傍晚不能理髮、洗頭、梳頭。不能毀壞地界、水界。不能戴著斗笠進屋。不能在屋裏唱情歌。客人不能背向火塘而坐。不能將刀口或槍口對著別人。不能用指頭指別人的鼻樑。不能將帽子翻戴在頭上。不能摸別人的頭。不能將鞋放在床頭。吃飯時不能作響,添飯時不能反手舀飯,飯粒不能拋撒。

歷史上普米族信仰藏傳佛教,也信奉原始宗教。每一村寨都有一片樹林作為固定“神林”做全村寨的祭祀場所,並視為神聖不可侵犯。

從新娘家接了新娘後,新娘不能當天接進男方家,要在村邊的一個僻靜的地方(男方事先搭好木棚,準備好留宿時所用全部食品及用具)留宿一夜。但如新娘、新郎是同村人,或相隔很遠,可在太陽落山之前把新娘接到男方家,不留宿野外。

孕婦分娩前,舉行“今依”儀式一般要悄悄進行,不讓外人知道;祭物要放在常人看見的地方,不能被人發現或被損傷。在小孩未出世前,不能準備嬰兒穿的衣物。產婦分娩時,謝絕外人進出家門。產婦坐月子的日子裏,除了自家的人外,不能讓外人隨意出入產房,不得吃產婦的食物。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0 Mon 2011 01:25
  • 彝族

彝族分佈于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

yi_003.jpg yi_huobajie.jpg yi_mengzi.jpg

彝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種方言。彝族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其中比較通用的有一千多個。1957年通過了彝文規範方案,確定819個規範彝字,並開始試行。彝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曆法等著作中,不乏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獻。流行的民間集體舞是“跳樂”。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繡、銀飾、雕刻、繪畫等。彝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是副業,手工業生產也相當發達。

05.jpg 10.jpg 200912041216061414.jpg img289314.jpg xin_4320205051129828694110.jpg


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肴。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裏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挾菜、泡湯。


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準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食俗:

大多數彝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雜糧面、米為主食。手沙江、安寧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為疙瘩飯。午餐以粑粑做為主食,備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蕎麥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據說蕎面粑粑有消食、化積、止汗、消炎的功效,並可以久存不變質。貴州女甯蕎酥已成為當地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

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湯鍋、羊湯鍋,或烤羊、烤小豬,狩獵所獲取的鹿、熊、岩羊、野豬等也是日常肉類的補充。

山地還盛產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園生產的蔬菜,使得蔬菜的來源十分廣泛,除鮮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幹酸菜和泡酸菜兩種,另一種名吃“朵拉巴”的菜也是民間最常見的菜肴。

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飲茶之習在老年人中比較普遍,以烤茶為主,彝族飲茶每次只斟淺淺的半杯,徐徐而飲。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彝族風味主食;麵糊酸菜肉,彝族農家常菜;白水煮乳豬,雲南彝族傳統佳餚,用乳豬水煮後蘸食;鍋巴油粉,雲南彝族風味名小吃,用豌豆面製成。


服裝: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繡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的彝族穿裙子外,雲南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繡有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繡有精美多采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繡更是光彩奪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豔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繡而成。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它形似鬥蓬,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的是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誌著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繡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髮一綹,漢語稱為“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這是彝族男子顯示神靈的方式,千萬不能觸摸。外面裹以長達丈餘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紮成姆指粗的長椎形的“子爾”--漢語稱“英雄髻”。男子以無須為美,利用閒暇把鬍鬚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綴紅絲線串起的黃或紅色耳珠,珠下綴有紅色絲線。


節慶: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

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曆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節期5—6天,節日裏要殺豬、羊,富裕者要殺牛,屆時要盛裝宴飲,訪親問友,並互贈禮品。

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三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兩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補年節: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

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0 Mon 2011 01:22
  • 瑤族

瑤族族源與古代長沙“武陵蠻”有關,主要從事農業,以大米、玉米為主食,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yao_001.jpg yao_014.jpg yao_015.jpg yao_018.jpg


分佈:

瑤族主要分佈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的山區,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

瑤族有自己的語言,瑤語屬漢藏語系瑤語族瑤語支,但情況比較複雜,一半以上的人說“勉”話,屬苗瑤語族瑤語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說“布努”語,屬苗語支;廣西地區有的說“拉珈”語,屬壯侗語族。多通漢語、壯語,無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口頭文學極為豐富。瑤族以農業為主,兼營林業和狩獵,瑤族人民精於織染和刺繡。瑤族宗教信仰複雜,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異。


習俗:

瑤族對祖先很尊敬,習慣在進餐之前先念祖先幾輩姓名,表示祖先先嘗後子孫才能受用。尤其對豐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節日必備豬肉、雞、鴨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飯座次也有講究:老人和尊貴的客人須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熱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雞冠獻給客人。瑤族在向客人敬酒時,一般都由少女舉杯齊眉,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為客人敬酒,被視為大禮。在達山瑤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習慣敬三大碗。名為“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瑤族老人也喜歡飲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飲料。款待客人時,雞、肉、鹽一排排地放在碗裏,無論主客,必須依次夾吃,不得紊亂。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飯都由婦女代為裝飯。鹽在瑤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瑤區不產鹽,但又不能缺少鹽。鹽在瑤族中是請道公、至親的大禮,俗叫“鹽信”。凡接到“鹽信”者,無論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丟開,按時赴約。崇拜盤王的瑤族過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瑤族過去則禁食母豬肉和老鷹肉。湘西南辰溪縣農曆七月五日前禁食黃瓜。絕大部分瑤族禁食貓肉和蛇肉。有的地方產婦生產後頭幾天禁食豬油。


婚俗:

許多瑤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機會進行擇選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雙方的家長就可通過媒人去說親,並以豬肉和酒為禮品。舉行婚禮時,都要大擺筵席,按傳統習慣,婚宴上必須要請寨老參加,新郎新娘飲交杯酒。


食俗:

瑤族一日三餐,一般為兩飯一粥或兩粥一飯,農忙季節可三餐乾飯。過去,瑤族常在米粥或米飯里加玉米、小米、紅薯、木薯、芋頭、豆角等。有時也用“煨”或“烤”的方法來加工食品,如煨紅薯等各種薯類,煨苦竹筍、烤嫩玉米、烤粑粑等。居住山區的瑤族,有冷食習慣,食品的製作,都考慮便於攜帶和儲存,故主食、副食兼備的粽粑、竹筒飯都是他們喜愛製作的食品。勞動時瑤族均就地野餐,大家湊在一塊,拿出帶來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卻各自食用自己所攜帶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種瓜類、豆類、青菜、蘿蔔、辣椒,還有竹筍、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黃花等。瑤族地區還盛產各種水果。蔬菜常要製成乾菜或醃菜。雲南的一些瑤族喜歡將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鹽的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過之後,蘸用鹽和辣椒配製的蘸水,以保持各種不同蔬菜的原味;肉類也常要加工成臘肉。廣西的瑤族烹調肉類一般用幹炒、水煮,放鹽調味,用佐料的較少;而肉類則要做成味道十分濃郁的菜肴,鮮肉或臘肉,先炸烤焦黃,然後再煮。

瑤族人喜歡吃蟲蛹,常吃的有松樹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瑤族人還喜歡利用山區特色自己加工製作蔗糖、紅薯糖、蜂糖等。瑤族人大都喜歡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紅薯等自釀,每天常喝2、3次。雲南瑤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飲用,外出時,常用竹筒盛放飲時對水。廣西地區的瑤族還喜用桂皮、山薑等煎茶,認為這種茶有提神、清除疲勞的作用。很多地區的瑤族喜歡打油茶,不僅自己天天飲食,而且用油茶招待賓客。典型食品:瑤族人口較多,分佈較廣,各地均有獨具一格的風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紮。


節慶:

瑤族除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盤王節、祭春節、達努節、耍歌堂、啪嗄節等。節日裏因為人多,飯一般不用鐵鼎鍋煮,而用木甄蒸,這種飯香氣更濃。每逢節日。瑤族人家還要做粑粑。節日菜肴主要是雞、鴨、魚、豬肉、豆腐、粉絲以及各種蔬菜。有的地方瑤族四月八還要煮烏米飯。在湖南江水縣的瑤族姑娘,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過“野餐節”時要吃花蛋,製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們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時,小夥子不許偷看,違者還要受罰。耍歌堂是連南排瑤祭祀祖先、慶祝豐收的大型娛樂活動,多在農曆十月十六日以後進行,時間的長短各種不一,約為3-9天。屆時家家備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瑤族祭神,一般用豬、雞、鴨、蛋、魚等食品,忌用狗、蛇、貓、蛙肉。瑤族辦喪事,必須砍牛祭祀。砍牛的頭數視家庭情況而定,有的殺7、8頭之多。辦喪事酒席,有些地方以豬肉豆腐為主。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0 Mon 2011 01:20
  • 佤族

佤族是古代“百越”人的一支,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

wa_005.jpg wa_007.jpg wa_009.jpg wa_018.jpg


分佈:

佤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盟、滄源、孟連、耿馬、雙江、鎮康、永德等縣,部分散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原稱“卡佤族”,1963年,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現稱。佤族有自已的語言,佤語屬南亞語系佤崩龍語支,分為三大方言,過去佤族沒有文字,1957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形式的文字方案。受傣族影響信奉小乘佛教,部分地區傳入了基督教。佤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習俗: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當先,認為無酒不成禮。佤族待客敬酒習俗多樣。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飲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種戒意,然後依次遞給客人飲。敬給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盡力喝幹,以表示心地坦誠,否則被認為對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遞給客人,客人用右手接過後先倒在地上一點或右手把酒彈在地上一點,意為敬祖。然後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幹。佤族民間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習慣。每逢兒子出門,客人離去,主人還要打“送親禮”。即給親人或客人敬酒,屆時主人用葫蘆(盛酒器)盛滿酒,先喝一口,然後送到客人或遠離的親人嘴邊,客人需要喝到葫蘆見底,以表示親情、友誼永遠不忘。禁忌:不能騎馬進寨,須在寨門口下馬;忌別人摸頭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雞蛋;忌任意進入木鼓房;忌諱送給少女裝飾品;諱客人在家裏坐婦女坐的鼓墩或數鈔票;若門前放一木杆,說明家裏有病人,忌外人進入。


食俗:

佤族以大米為主食。西盟地區的佤族都喜把菜、鹽、米一鍋煮成較稠的爛飯。其他也區的佤族則多吃乾飯。農忙時日食三餐,平時吃二餐。雞肉粥如茶花稀飯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現吃現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佤族的肉食主要來源於庭飼養,有豬、牛、雞。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蟲的習慣。一些地區的佤族還有捕食昆蟲的習慣,更食用竹蛹、寄生於草木植物的紅毛蟲、掃把蟲和寄生於冬瓜樹的冬瓜蟲等十餘種。一般時都把可食的昆蟲與米一起煮成粥,加菜、鹽、拌辣椒,香辣可口。佤族養蜂比較普遍,但養蜂方法十分特別,先用一段掏空的圓木,兩頭封口,留出數個小孔,供野蜂進出,放在森林或屋椽下,使其繁殖釀蜜,每年割2、3次,與其中蜂蛹一起食用。佤族普遍喜飲酒,喝苦茶。所飲用的酒都是自家釀制的“泡水酒”。常飲泡水酒不但於身體無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幾十年低族才開始飲用燒白酒。佤族更愛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農,幾乎成了茶膏。苦茶雖然味苦,但喝後有清涼之感。對於處在氣候炎熱地區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嚼檳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時勞動休息或閒談,口中都嚼一塊檳榔。所嚼檳榔都是用麻櫟葉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據稱嚼檳有健齒作用。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飯,火燒蛇肉,青豌豆炒螞蟻蛋,油煎柴蟲等。


節慶:

佤族過去普遍信奉萬物有靈原始教,有部分地區的佤族信奉佛教,差不多所有節日都伴有祭祀活動。傳統的祭祀活動除殺雞殺豬外,還要進行特有的剽牛。如:播種節(佤曆氣艾月,西曆三月)全寨人聚居在一起進行剽牛,剽牛儀式由捐牛的主人主持。屆時由主人持鐵剽刺進牛的心臟使其致死,而後把牛肉均分到客戶祭祖。牛骨歸主人,牛頭骨被視為富有的標誌。祭祖儀式後,全家吃午餐,開始播種旱穀。“崩南尼”是舌燭舊迎新的年節,要選在佤曆一年最後一月的祭亥日,當夜四更,全寨的頭人、青壯年男子,都要集聚到寨王家,並湊錢買豬、雞各一隻宰殺,各家用小篾桌端去一盆糯米飯、一塊粑粑等給寨王拜年,祭神靈和祖先。後互贈粑粑,互相祝賀。天亮時祭神樹,並開始打獵、撈魚蝦,以求新的一年裏交下好運。其他節日如接新水節、取新火、拉木鼓等活動,都要殺雞、殺豬祭祀。其中拉木又的祭祀規模較大,整個過程要十餘天,需全家一起置酒慶賀,拉木鼓前後不得吃薑,還能用芭蕉葉盛飯,還能使用碗筷等。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0 Mon 2011 01:16
  • 藏族

藏族自稱“博”,歷史上有吐蕃、西番等不同稱呼。藏族以農牧業為主,信仰藏傳佛教。

tibet_004.jpg tibet_009.jpg tibet_010.jpg tibet_011.jpg


分佈: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藏族自稱“博巴”,意為農業人群,是最早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的一個農業部落。兩漢時屬於西羌人的一支,7世紀贊普松贊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稱其為“吐蕃”,直到康熙年間才稱“西藏”,藏族稱謂亦由此而來。藏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方、安多三種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10世紀到16世紀,是藏族文化興盛時期。藏戲獨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體現了民族風格。

藏族雕刻技藝高超,位於西藏首府拉薩紅山上的布達拉宮,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宮堡建築群,以其建築特色、輝煌的繪畫、雕塑藝術和珍貴的文物聞名遐邇。藏醫藥學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藏藥講求炮製技術,尤對獸醫有獨到之處。醫藥學著作主要有醫方四續、算學可以預測日、月蝕及地方近期氣象。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儀式和內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傳佛教”。藏族對活佛高僧尊為上人,藏語稱為喇嘛,故藏傳佛教又被稱為喇嘛教。藏區經濟以畜牧業和農業為主。


習俗:

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鬥裏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口,然後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製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表示吉祥。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它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釐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用於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服裝:

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釐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食俗: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製品。食用糌粑時,要拌上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於儲藏又便於攜帶,食用時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區,隨時可見身上帶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餓了隨時皆可食用。藏族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講究新鮮,民間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將大塊肉盛入盤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則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腸中製成血腸。肉類的儲存多用風乾法。一般在入冬後宰殺的牛、羊肉一時食用不了,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之處,使其風乾。冬季製作風乾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凍附,能保持風乾肉的新鮮色味。最常見的是從牛、羊奶中提煉的酥油,除飯菜都用酥油外,還大量用於製作酥油茶。優酪乳、乳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經常製作的乳製品,藏族普遍喜歡飲用青稞製成的青稞酒。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尤甚。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體。在藏族地區,家家都備有酥油茶筒、奶茶壺。大部分地區的藏族都以幹牛糞為燃料,以鐵三角架為灶。

雲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銅制。其他地區的藏族喜用木碗並漆上紅、黃、橙色的油漆。比較講究的還要在碗上包銀。牧區的藏族都要隨身配帶一把精製的藏刀,主要用來切割食物,還用於宰羊、剝皮、削帳房厥子等勞動,藏刀的製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還有很多,例如:足瑪米飯,藏族傳統宴席食品,用足瑪、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腸,藏族傳統菜肴,用牛(羊)血為主要原料製成。乳酪,藏族傳統菜肴,用牛、羊奶發酵後製成。


節慶: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曆為陰陽合曆,以“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陰陽配合十二生屬系年,每60年一周,以陰火兔年(丁卯)為始年,月有大、小建,一般三年置閏;藏曆元旦是最重要的節日。藏曆正月十五,當地群眾有觀酥油花燈的習俗。4月15日紀念佛誕和唐文成公主入藏的吉日良辰,民間舉行慶祝活動。藏族的節日還有薩噶達瓦節、雪頓節、花燈節和望果節。藏曆年每年藏曆正月初一。藏曆年一般從藏曆十二月就開始準備、置辦年貨,家家都要用酥油炸果子。除夕時打掃衛生,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出象徵永恆符號,表示祝賀吉祥如意。雲南的藏族除夕晚餐家家吃麵團(類似於餃子),在麵團裏分別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每一種東西都有一種不同的說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麵團,說明在新的一年裏他心腸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麵團者,表示他心腸軟。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區都要進行宗教法會活動。“雪頓節” 每年藏曆七月一日,原意為“優酪乳宴”,屆時家家都要製作大量的優酪乳食用,後來又增加了演藏戲的內容。雪頓節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壺、保溫瓶,帶上食品到風景優美的地方飲茶喝酒。“望果節”在每年秋收以前,過望果節時要互相宴請並進行各種野餐活動,以迎接秋收。還要過“沐浴節”、“降冬節”等傳統節日。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0 Mon 2011 01:11
  • 水族

水族源於古代“百越”族系,過去曾有一種古老文字“水書”。水族擅長農耕,以種植水稻為主。

2009060310103233911600.jpg 01300000184180121707812877882.jpg shui_001.jpg shui_002.jpg


分佈:

水族源於古代“百越”族系,分佈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雲南富源縣的黃泥河、古敢一帶,彝良縣的大河、龍安等地也有分佈。用漢語漢文。原有“水書”,僅巫師占卜時使用。崇尚黑色和藏青色。


習俗:

民間有尊老習俗,凡遇老人生日,晚輩兒女要特意縫製自製白布長衫和白布頭帕敬獻老人,祝福老人健康長壽。人死實行土葬。死者系婦女,要由娘家驗看後才能人殮合棺。停樞期間設堂開祭,請男女歌手唱歌跳舞。


服裝:

水族在建國前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以農業經濟為主,主產水稻,兼事手工業,善於紡織、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這個特點,在水族的服飾上有鮮明的表現。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黑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衣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繡青布鞋。

水族婦女的慣常穿著。青蘭色短衫和長褲,結布圍腰。胸前的銀飾是節日才佩帶的。結了婚的婦女用背帶背著她的小寶寶。背帶繡得十分精緻,這也是她個人裝飾的一部分。


婚俗:

婚姻為一夫一妻制,過去父母包辦,現多自由戀愛成親。

節慶:

水族除與周圍漢族同樣歡度傳統節日外,本民族主要節日有三月三祭龍節(又叫祭天節)、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日祭山林節等。節慶期間,喜跳銅鼓舞和蘆笙舞,做五色飯宴客,男女喜飲白酒、甜酒。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0 Mon 2011 01:09
  • 怒族

怒族自稱“怒蘇”、“阿龍”等,是怒江、瀾滄江中游的古老居民。怒族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

nu_001.jpg nu_003.jpg nu_004.jpg nu_005.jpg


分佈:

主要分佈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貢縣、貢山獨龍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和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等地。


文化:

怒族有自已的語言,怒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怒族人無自已的文字,解放後使用漢語。怒族過去崇拜圖騰,信萬物有靈。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


習俗:

怒族熱情好客,客人來訪時,全寨都要獻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進屋,主婦將以最快的速度為客人烹製佳餚,並同時送上兩塊石塊粑粑,中間得夾一塊煎雞蛋或烤豬肉。兩塊粑象徵夫妻二人,中間夾雞蛋或肉象徵有興旺的後代,最後主人還要與客人共同飲“同心酒”。


婚俗:

婚筵是所有禮儀中宴請規模最大的筵席,婚前新郎要帶豬肉、米等物去岳父家幫助砍柴和耕地,然後才能舉行婚筵,婚筵時不但酒肉要豐盛,場地也要佈置一新。屆時新郎、新娘要同喝祝婚酒,姑娘們要向他們抛灑麵粉,表示吉祥如意。


服裝:

怒族非常講究禮貌,團結互助。在路上無論遇到熟人或生人,都會主動讓路並致問候。有客人來訪,全家起立鞠躬相迎,臨別時要再三挽留後送到寨邊的大路上。一家碰到困難則全寨相幫。怒族善於演奏樂器,琵琶和口弦較普及。男女青年談戀愛,不是用語言來交談而是靠“達變”和“擬力”兩種怒族樂器來“彈”。這兩種樂器音域少,表現力強,怒族青年自小就要學習,如果大了還不會,就會被人認為是笨,他可能連物件也找不到。當怒族小夥向姑娘求愛時,首先向她彈響懷中的“達變”,“叮咚”、“叮咚”地向她傾訴心中的秘密。女青年聽到求愛,會吹起“擬力”以作答。雙方可以提問、討論,相互交換意見。從思想到生產,生活等各種問題都可以“彈”,他們都能從對方的曲調和音色中理解其中的含義。據說有的青年從認識到結婚都未說過一句話,完全靠音樂來溝通,從中可以反映出他們對音樂的獨到之處。這種獨特的戀愛方式,也許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


食俗:

怒族習慣於日食兩餐。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從爆米花逐漸發展為煮燜成咕嘟飯(類似玉米麵稠糊)、包穀稀飯,做成包穀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少數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常見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蘿蔔、瓜豆、辣椒等。每年五、六月還需到山林中採集野菜。常采的有竹筍、野百合、各種塊根類及蕨類植物,以及做調味用的薑、蔥、花椒等。

含澱粉為主的植物當糧或製成粉做粑粑而食,肉類來源靠飼養的牛、豬、雞、狗、羊,常捕魚和打獵。怒族男子一成年就開始捕魚和狩獵,經常獵獲的野物有野牛、野豬、鹿麂子、岩羊和山雞等。怒族食用狗肉者不普遍,兒童還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雞爪、雞血,婦女在歲前不吃心肺。喜食漆油,常用漆油燜雞、烤羊肉。善於釀酒。以貢山怒族的咕嘟酒最有特色。飲用時,對入蜂密,清醇香甜、開胃可口。不論男女,都能豪飲,而且飲酒必歌,每飲必醉。怒族飲茶是仿製藏族的酥油茶而製作的漆油茶。常可作為產婦或體弱者食用的補品。典型食品主要有:漆油燜雞、燒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節慶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比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每到臘月末,家家都要清掃庭院,除淨火塘中的餘灰,並用松枝裝飾門面,地上及炊具餐具、各種器皿鋪上一層綠松毛(松樹葉),象徵去舊迎新。除夕之夜,家家要吃團圓飯。初一淩晨,年輕的小夥子要搶先去井裏打吉祥水,並給長輩拜年請安,長輩要拿出酒、油茶、麻花等進行招待。燒好的第一頓飯要先給牛和狗分出一份面餅和肉湯,因牛不吃葷,主人要用手掰開牛的雙唇灌進去。過年期間,殺豬宰羊,要相互送禮,邀鄉里親朋好友,共同聚餐,酒菜豐盛,情趣盎然。除過年外,還過鮮花節(農曆三月十五)、祭穀神節(農曆十二月二十九)和祭山林節。節日期間,除必備酒外,還備有一些應時食品。如在祭谷神節時要將所有的飯、剁碎的肉在簸箕內拌勻,一起用手抓著吃。


節慶:

怒族非常講究禮貌,團結互助。在路上無論遇到熟人或生人,都會主動讓路並致問候。有客人來訪,全家起立鞠躬相迎,臨別時要再三挽留後送到寨邊的大路上。一家碰到困難則全寨相幫。怒族善於演奏樂器,琵琶和口弦較普及。男女青年談戀愛,不是用語言來交談,而是靠“達變”和“擬力”兩種怒族樂器來“彈”。這兩種樂器音域少,表現力強,怒族青年自小就要學習,如果大了還不會,就會被人認為是笨,他可能連物件也找不到。當怒族小夥向姑娘求愛時,首先向她彈響懷中的“達變”,“叮咚”、“叮咚”地向她傾訴心中的秘密。女青年聽到求愛,會吹起“擬力”以作答。雙方可以提問、討論,相互交換意見。從思想到生產,生活等各種問題都可以“彈”,他們都能從對方的曲調和音色中理解其中的含義。據說有的青年從認識到結婚都未說過一句話,完全靠音樂來溝通,從中可以反映出他們對音樂的獨到之處。這種獨特的戀愛方式,也許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