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雲南 (1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居住在麗江甯蒗永寧地區納西族的一個支系――摩梭人至今仍保留著"阿夏"走婚制和母系家庭的殘餘。所謂"阿夏"、"阿注"在摩梭語中是"親密的朋友"。

dance_01.jpg dongba_01.jpg mosuo_002.jpg mosuo_003.jpg naxi_004.jpg

這種婚姻的特點是:男不娶,女不嫁,夫妻各自在自己的母親家裏,結交阿注沒有實質上的經濟聯繫。男子夜間到女家走訪、住宿,以也稱"走婚"。白天男子回到母家,他們所生的孩子歸女方,父親沒有義務撫養孩子,他撫養的是自己的外甥,而他的孩子又由女方家的舅舅撫養,當然在農忙季節,如果女方家需要,男方也可以前去幫忙。

阿注婚姻完全建立在愛情之上,在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男女雙方一旦產生了愛情,就可以結交為阿注關係,這種關係不受任何章程和任何人的限制和干涉,完全以雙方的情感來維繫, 一旦雙方發現感情不合,就可以自行解除,另尋 更適合自己的情人。人的一生中有的只有一兩次阿注關係,也有的有幾次或更多次的阿注關係不等。這種阿注婚姻,促成並鞏固了以母親為核心的血緣大家 庭。在長期的阿注婚中, 婚姻形態也由分居向同居轉化,就是雙方不再各居母家, 而是共同生活在男女某一方的母家。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今天摩梭人大多數是一夫一妻制,"阿注"婚姻已在減少,隨之而來的將是母系家庭的逐步解體,"阿注"婚姻將成為歷史。摩梭人的"阿注婚姻"被民族學家喻為"人類社會家庭婚姻發展史的活化石",其家庭組織和婚姻形態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有關學者的關注,同時也吸引著眾多的旅遊者。


戀愛:

納西族青年男女由於戀愛自由,因此,婚前大多數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和心上人。但是根據傳統婚姻,得由父母來包辦,而父母又講究門當戶對等,因此,不徵求子女意見,不讓有情人成眷屬的情況時有發生。這種現象尤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特別突出,因此,父母不同意結婚的戀人往往採取逃婚和徇情的方式表示反抗。有的相約逃到偏僻的地方去隱姓埋名,安家落戶,待若干年後再返回原籍;有的乾脆就永遠定居在外,不回原籍;有的反抗方式更為慘烈,即雙雙殉情。殉情的方式有跳水、滾山崖、自焚、自縊、服毒等。他們相信,人世間不能成婚,只有死後到"玉龍第三國"永遠相守,才能有美滿幸福的生活,這種情況,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還時有發生。隨著歷史的變遷和人們觀念的改變,現在,納西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完全由父母包辦的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變,逃婚和殉情已成了令人喟歎的歷史。

聚居在麗江地區寧蒗彝族自治縣瀘沽湖的摩梭人,其婚戀習俗帶有明顯的母系制特點。男女雙方建立婚姻關係後,各居母家,分別屬於兩個家庭,終身如此。這種婚姻關係在當地稱為走婚,又被稱為阿廈(摩梭語,意為伴侶)婚姻。通常是男子夜晚到女子家住宿,次日黎明時返回自己的母家,與母家的家庭成員一起生產和生活。所生子女由女方家撫養,在傳統習慣上男子沒有撫養子女的義務和責任。這種婚姻關係結合自願,解除自由,維持時間的長短視男女雙方的感情而定,有的幾個月,有的數年或幾十年,有的一輩子都保持。這種婚姻關係的男女雙方雖不在同一家庭,但都是建立在愛情生活基礎上的。這種婚姻沒有法律的保障,完全靠感情和傳統的道德觀念去維護。只要男女雙方不願再做阿夏,不需辦任何手續就可以解除這種婚姻關係。雙方分手後,男女雙方都可以去結交新的阿夏,任何人都不會去干涉和提出異議。

摩梭男女一般到了十八九歲,就開始結交阿夏。他們主要通過勞動、節日、廟會、趕街等活動來物色物件,以求建立阿夏關係。

他們結交的方式常見的有:如果一方喜歡上另一方,就可以搶對方的一件東西作為試探,如果對方默許,甚至熱情相待,就是表示同意,雙方從此就可以結交成阿夏了。如果對方態度嚴肅,要求歸還搶走的東西,那就表示不同意,這一方就只好作罷。

以歌聲結交阿夏,這在阿夏婚姻中佔有重要地位。這種結交方式尤其受到青年男女的喜愛。青年男女在喜慶節日,田間勞動、上山砍柴、下湖捕魚或夜晚聚會時,都會唱起優美動聽的摩梭情歌來尋找和試探意中人,結交阿夏。因此,在摩梭地區,這種阿夏情歌非常豐富,也非常精彩,常常引起文化工作者和遊客們的極大興趣。

投石試探也是結交阿廈門的一種方式。每當夜幕降臨,小夥子會悄悄來到自己喜歡的姑娘家屋家,撿一塊石子扔到姑娘住的木楞房上,然後耐心地等待和觀察動靜。姑娘聽見石子落在房頂上的聲音,知道有小夥子來拜訪,便透過窗戶和門隙去觀看,當覺得小夥子中意時,便熱情地打開房門讓小夥子進來。如果姑娘不願意,就不會去開門。小夥子左等右等,見沒有動靜,只好作罷。

跳鍋莊結交阿夏:青年男女聚會時,喜歡圍著篝火跳鍋莊。熊熊的火光中,青年男女圍成一圈,邊唱邊舞,盡情地歡樂,這時候,準備向姑娘求愛的小夥子會突然插到姑娘邊,一邊跳舞,一邊用拉著姑娘的手一松一緊地變化著力度,讓姑娘被拉的手感受到愛的資訊。姑娘心裏明白,如果她也喜歡小夥子,願意和他結為阿夏,她的手也會用一松一緊的力度變化來回應小夥子,如果姑娘不願意,就不會有任何反應,仍舊跳她的鍋莊,小夥子幾次求愛不成,就只好另外物色對象。

男女雙方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結交為阿夏後,起初是秘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感情的加深,兩人之間的關係就會逐漸公開。到了阿夏關係比較穩固時,男方到女方家時,可以與女方的家庭成員閒談,農忙時幫女方家做農活,逢年過節時給女方家送點禮物,或可以給子女一些錢物等。摩梭人的傳統習俗規定,凡五代以內的直系親屬的後裔禁止結交阿夏,此外都可以結交,且不受等級、民族的限制。

解除阿夏婚姻的方式很簡單,只要女子閉門不納,或男子不再登門訪宿,以及捎個口信給對方,阿夏婚姻就算結束了。也有阿夏關生活費發展為男女雙方正式建立家庭和正式結婚的,但這在摩梭人中畢竟只是少數。


婚俗:

結婚前一天,新郎家也是一片忙碌,佈置沿房堂屋,紮搭彩棚,到處張燈結綵,寫貼婚聯等,同時要殺豬宰羊,掛一紅紙或紙綢裹紮的篩子,上插三枝柳箭,並寫"麟麟在此"四字。以阻白虎。新床由媒人和新郎佼母安置,並請一祖父母、父母健在的小男孩當晚陪新郎睡在新床上壓床。

第二天,新郎由媒人、親友等陪同,前去女方家接親,並備一空轎或馬匹,在歸來時讓新娘乘、騎,同時帶去酒席兩桌和其他部份禮品。到達女方有門口時,接親的隊伍高奏喜樂,連奏三次後,女方的大門敞開,接親者才得以進入,隨後受到熱情的接待。一般在午時前後,男方接親的女伴把新娘抱入轎中。這時,新娘使勁掙扎,一副不願去的樣子。經安慰和勸說,才告別父母和親友,由舅舅、叔叔、妹妹等陪同乘轎或騎馬上路。

新娘來到男方家門口,可男方家的門是關閉的。這時,送親的人們在門口譏唱納西調子,讓男方家開門,金駝子來不來?銀駝子來不來?女方家的人在門外唱道:“金駝子來了,銀駝子來了,快快開門。”一番對唱後,大門開了,新娘新郎要雙雙從紅紙糊的馬鞍上跨過去,才能進入大門。這時,東巴要念經,同時在新娘的腦門上點幾滴酥油或潑點清水,表示新娘已是男方家的人了。

新娘進屋後,要送公婆各一雙鞋。這時,送親者故意把新娘送給新郎的鞋丟到新床底下的深處,讓新郎彎腰將芏撿出穿上,這種習俗稱為換腳鞋。接著舉行拜堂儀式。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祖先和公婆,再拜見家族中的長輩,接著夫妻互拜。拜堂時,新娘手握鹽巴,新郎手持一個茶水罐。拜畢,新娘要象徵性地看一下陪嫁的紅櫃,鎖上後把鑰匙隨便在紅櫃一丟,孩子們頓時爭搶起來,因為夜班搶到角匙,誰就可以向新娘贖喜糖。

傍晚晚時分,在新房裏擺上由女方家帶來的酒席,新娘新郎由幾個孩子陪同共進晚餐,其餘賓客則由男方家盛情宴請。晚上,青年男女可以去鬧房,可以歡聚在一起跳納西舞,納西東巴們則一刻不停地唱(結婚調),充滿了熱烈、歡騰的氣氛。這一天,女方家也同時宴請親友,請東巴唱(嫁女調)。

第二天,婆婆要親自端來並喂新媳婦一碗蓮子粥,一碗麵條,以示對新娘的關心。這一天,還要舉行認親儀式,即把男主家族中的人全部請來,按長幼順序,讓新娘一拜見。長輩們也向新娘致以祝福,並送新娘見面禮物。

第三天為回門。新郎新娘要帶禮物回到女方家。一一拜見女方的父母、舅舅、叔叔、伯伯等長輩,並同他們共同進餐。按習俗,不管路途多遠,新婚夫婦要當天返回男方家。

第四天,新娘由小姑等陪同,上街買魚、蔥和松明等東西,分別表未魚水之情、照亮前程和孩子聰明等含義。婚禮結束後,還要舉行送喜神的儀式。

如果你到麗江去旅遊,千萬百萬莫錯過了參加納西族婚禮的機會。


節日:

“三多”節,又稱“二月八廟會”,是納西族的傳統節日。三多神是納西族的本主神靈。廟會期間 ,人山人海,香煙嫋嫋,且時值初春,山茶盛開、櫻花綻蕾,其氣氛之熱烈,場面之壯觀,實為麗 江所有廟會之首。參加祭天或“三多節”的人,事前要淨手,並要跨過由杜鵑枝等燃起的煙火堆, 以示除穢。


禮儀及禁忌:

納西族是個極重信用且講義氣的民族,一般不計較客人因無知而產生的過失,但很看重平等與信用,所以在與他們交往時有什麼要求最好能直接說明,不可欺瞞哄騙。

在會客和飲食場合要注意坐姿端正,忌高聲喧嘩、猜拳行令、說粗話,不要踩踏飯桌橫檔,在有老 人的場合,不可高蹺二郎腿。當主人敬煙酒、盛飯時,宜用雙手相接,並表謝意。

吃飯時忌敲碗筷,忌翻菜,忌接連不斷地夾菜。一般夾菜時要招呼旁人一起動筷,夾一次,停一會 ,待上一口下煙後再夾第二箸。雞頭應讓年長者享用,雞爪不能給小孩吃(納西族認為吃雞爪的小 孩將來寫字手會發抖)。

主人盛飯時,要主動提出自己需要的飯量,不要在碗底留剩飯。如果坐“二人凳”,起立時要關照旁人坐好,防止旁人翻翹跌倒,有礙觀瞻,也會造成傷痛。共同進餐時,若已經吃完飯,最好陪旁人一會。若想提前離席,要招呼別人“慢請”。

進納西人家時,不可打主人家的狗,不可當著主人或客人的面打罵小孩,不要主動進入老人和女人 臥室。在瀘沽湖地區,不得隨意進入姑娘的“花樓”,不要詢問“阿夏”的情況。不得在家中唱情 歌,吹口哨(認為會招引鬼魂)。公公不得進入媳婦的臥室。傍晚不掃地,客人在座不准掃地。不 得在客人離去時馬上關門,應送客人至大門外。不宜在大庭廣眾晾曬女性內衣褲,不可將褲子、裙子晾曬在主人進出的通道上方。

在納西族地區你不必因為一句隨口而出的邀請便貿然進入婚宴,亦不能因為主人的“謝絕”而錯過 弔喪的機會。因為對納西族來說,災難和悲哀時刻得到的幫助將是友情最可靠的基礎,甚至可以消 除平時的積怨。反之,如果你只知在喜慶時道喜,不知在悲痛時慰問,將被看做是虛假的或一般的朋友。

一般來講,探視病人忌談死的話題;滿月客對嬰兒忌說“漂亮”、忌說“重”(因納西風俗在裝殮 死人時興說漂亮,對無生命的東西才說重),可用“健壯、英武”之類詞語;對新娘子或女性多用 “賢慧、能幹、俊俏”等語。孝男孝女不參加婚禮。

納西族對生育較為重視,其中“實客”禮儀較為獨特:當主人家的嬰兒出世的時候,第一個偶然進 入該家庭的成員即稱為“頭客”。這時候,無論這個別是男女老少,遠近親疏,都要當貴客接待。主人家首先要舀瓢潔淨的冷水(幸福水)請幸運的頭客喝,以此祝福母子平安、健康幸福,然後主人再煮米酒雞蛋款待頭客。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0 Mon 2011 01:03
  • 苗族

苗族先民于秦漢時聚居在“五溪”地區,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dance_lushen_02.jpg finery_02.jpg maio_008.jpg wedding_01.jpg


分佈:

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

文化: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習俗: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裏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服裝:

苗族的服飾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頭,身穿短衣褲但苗族婦女的穿戴普遍比較講究,尤其是盛裝,極為精美,花飾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層,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繡制的各種圖案,古色古香,異彩紛呈。婦女擅長紡織、刺繡、蠟染,工藝十分精湛。


食俗: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肴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蔔,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醃制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醃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醃制食品的罎子,統稱酸壇。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節慶: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採茶節等。過節除備酒肉外,還要必備節令食品。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除殺豬、宰羊(牛)外,還要備足糯米酒。年飯豐盛,講究“七色皆備”、“五味俱全”,並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請饋贈。殺魚節多在江邊,由婦女帶上飯、臘肉、香腸等酒菜,只要捉到魚,即燃起篝火,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祭鼓節”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雲南的蒙古族是元代初期隨忽必烈征戰遺留在雲南的蒙古族下級士兵後裔。

mongolia_001.jpg mongolia_003.jpg mongolia_004.jpg

雲南蒙古族人民善於農耕和漁業,並從事划船運輸和土木建築。

雲南的蒙古族通用獨特的通海蒙古語(卡卓語),語言與內蒙古語言比較,有特殊性,與附近的漢、彝語比較有差別,又有共同點。

雲南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服飾中的衣袖花邊,上衣高領,仍與內蒙古相近,婦女喜歡在外衣上套上一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非常別致、美觀。


戀愛:

雲南的蒙古族聚居在玉溪地區通海縣境內,來源於北方蒙古族。蒙古族的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在傳統習慣上父母包辦的比較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父母往往在子女只有七八歲,最大不超過十歲時,就為其托媒尋偶,包辦定親。等到子女長到十八九時,就會為他們成婚。這種婚俗與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是相同的。決定子女婚姻大事時,父母的意見是很重要的,有時甚至以父親的意見為主,子女要服從父親的意志。按傳統習俗,本家不能通婚,外家才能通婚。如果子女的婚姻雙方父母都同意,就要去看八字和皇曆,"命"合就訂婚,"命"不合就不成婚。屆時,用紅紙寫兩張合婚單,男女雙方各持一份作為訂婚的憑證。訂婚時,男方家通過媒人送給女方家煙、酒、糖、茶等物和彩禮錢,男女雙方都要邀請本家的親戚朋友來吃糖喝酒,或擺酒席招待,按照傳統習慣,訂婚後女方是不能退婚的,但男方如意不滿意,則可以另外選擇。這種情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比較突出,反映了婦女地位的低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蒙古族的婚姻狀況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父母包辦婚姻逐步減少,現在,男女自由戀愛,與心愛的人結成伴侶,已經蔚然成風。

蒙古族青年男女婚前相互相識交往的主要方式是跳樂。跳樂是彝族的一種集體舞蹈,蒙古族接受了這種舞蹈形式,並把它作為男女青年互相交往和娛樂的一種方式。舉行跳樂活動,一般是本村的青年男子邀請另一村的青年女子,或本村的女子邀請另一村的青年男子來進行。地點一般選在較為偏僻或離村莊較遠的地方。互相邀約的信號是:本村或外村領頭的姑娘將自己穿插的小掛交還姑娘。跳樂時,男女青年圍成圓圈,由持四弦琴的男青年引導、踏足擊掌,邊唱邊舞,並隨著樂曲的變換而不斷地變化隊形。整個場面極為熱烈與和諧。

跳樂活動是唱詞、說嘴、吃糖、抽煙、唱曲等過程,每個過程都極富特色和韻味,青年男女通過跳樂,彼此的距離拉近了,雙方感情融洽了,就會互贈禮物,通常情況下,女方送給男方圍腰或女方銀鐲之類的飾品。


婚俗:

蒙古族青年男女結婚,要選擇吉日,男方要給女方家送彩禮。彩禮有現金、衣服、布匹、首飾、稻穀等。女方家陪嫁的東西有櫃子、被褥、衣服、首飾、電器、自行車、大米、瓜子等。鑰匙由女方家送親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後,由新郎的母親拿錢來贖鑰匙,再交給新娘。結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貼有紅紙的豬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為禮物又讓女方家用於招待賓客。

結婚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隨下來女方家迎親,同時要挑點青菜送新娘家。按習俗,迎親過程中新郎不能說話,一切由陪郎應酬和周旋,直到把新娘娶回家。到女方家後,新郎被安排獨席吃飯,並不能動手,只能由陪郎夾菜喂新郎吃。當男方來的人們把嫁妝挑、抬出門的時候,新郎就可以迎上新娘出門了。

新娘梳著少婦的髮式,從上到下、從裏到外都穿著嶄新的衣服。服飾尚青、黑色,衣裙的花邊圖案與上衣的高領,都與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相近。新娘穿的一件小掛,由送親隊伍中一孩童保管。新娘由舅舅抱進轎子,並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新娘上轎後要哭泣,表示不忍離開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進洞房。

新娘進入男方家大門之前,要燒喜神紙,進入大門後要勸新娘停止哭泣,進入洞房後要揭去新娘的黑頭巾,並供到堂屋中。吃飯時讓新娘在洞房內吃獨席,由新郎為新娘添飯。當晚,姑娘和小夥子要來慶賀,家裏一片歡笑聲和歌聲。

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到女方家回門,同時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時給新郎一個銀鐲子。從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什麼人,新婚夫婦都要作揖。返回男方家後,他們還要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去上祖墳。新婚夫婦在姑娘和小夥子的陪伴下,挑著豬頭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雙方家的祖墳。回來後,新娘燒火,新郎挑水,給長輩和同伴燒洗腳水。婚禮至此即告結束。

婚後7天內,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到其他地方住宿。歷史上,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卻不能改嫁的習俗。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結婚自願,離婚自由已成新風,但蒙古族的離婚率是很低的。


節日:

蒙古族的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別具民族特色的節日是“魯班節”“那達慕”大會和“祭祖節”。

魯班節每年農曆四月初二舉行。據傳,蒙古族的建築手藝是魯班傳授的,四月初二是魯班向蒙古族“旃班”送“藝經”的日子。因此,每到這一天,蒙古族泥、木、石工匠都要歡聚一堂,共敘尊師愛賢、發展建築業的體會。

那達慕大會,意為娛樂、慶豐收。每年西曆12月中旬舉行。

祭祖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日舉行,是紀念蒙古族祖先成吉思汗的節日。


禮儀及禁忌:

興蒙鄉蒙古族勤勞勇敢、團結互助、尊老愛幼、誠實好客,家庭內部團結和睦。家中有人上山挑柴時,家裏人無論家事多忙,都要去途中接。“接柴”已成為祖傳古規,體現了蒙古族人民互相關心、互相體貼的傳統美德。

蒙古族信仰佛教、信奉多神、崇拜祖先,屋內供灶君、“天地君親師位”,同姓還有宗祠。蒙古族人家的神位,外人不得隨意觸摸,更不能在神臺上擺放東西。興蒙鄉蒙故族禁食馬肉,認為馬是他們走南闖北的好“伴侶”。

某家有產婦,要在大門上懸掛一頂蔑帽,生男孩蔑帽掛在左邊,生女孩掛在右邊。一個月內,謝絕外人到家中。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祜族先民屬於古代人系統,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拉祜”是用火烤吃虎肉的意思,因而拉祜話被稱為“獵虎的民族”。

bainian_dance_01.jpg lahu_001.jpg lahu_004.jpg lahu_006.jpg

拉祜族婦女多穿黑布開襟長衣,衫長到腳面,開岔至腰部,衣領和開岔處都鑲繡彩色花邊和銀泡,不穿長褲。西雙版納地區的拉祜族有的婦女剃光頭髮,包黑色頭貼,戴大耳環,胸前掛大銀牌;男子穿黑色對襟短衫,下穿寬大長褲。

拉祜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結婚、離婚都比較自由。拉祜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

清朝初期,大乘佛教傳入拉祜地區,後來,基督教和天主教相繼傳入瀾滄、臨滄等地的部分拉祜族中。

拉祜人民喜歡歌舞,年節期間,集體跳舞,通宵達旦。


戀愛:

男方唱的時候,婦方拿出自己的口弦,和著男方的歌聲。女方唱的時候,男方吹起自己的蘆笙,為女方伴奏。或者,乾脆不唱了,都用蘆笙和口弦來傳情,表達相互的愛慕之心。只聽悠揚動人的蘆笙聲和輕柔多情的口弦聲,一來一往,一唱一和,合奏出夜色中浪漫的愛情曲,表達出姑娘和小夥子深深的戀情!這時候,小夥子特別注重聽姑娘的口弦聲,因為它能表達出姑娘對小夥子的愛戀程度。小夥子是通過偵察後,看中姑娘才來搶她的包頭巾的,可姑娘不喜歡,願不願意呢?小夥子急於想從姑娘的口弦聲中找到答案。姑娘的口弦聲是極富表現力的,如果聲音輕柔多情,綿綿不斷,說明姑娘已經對小夥子動心了;如果聲音急促劇烈,熱情奔放,就說明姑娘已經對小夥子懷有一腔熾熱的愛;如果聲音平緩,時斷時續……那小夥子得加油了!也有的姑娘喜歡上小夥子後,也有的姑娘喜歡上小夥子後,就會用口弦彈出拉祜族傳統的示愛曲調。這時候,心領神會的小夥子就會欣喜若狂。

男女戀人間這樣以樂聲和歌聲相會數次後,就會相互贈送禮物和信物定情,以盟定終身。這期間,女方也會對男方進行反偵察;悄悄跑去觀察男方勤快程度、幹活如何、有無手藝、力氣大不大、性格好不好等。如果一切都滿意,雙方就會在下次相見的時候,互贈禮物和信物;男方在搶去的包頭巾裏放上手鐲送還姑娘,同時把自己親手編的藤篾項圈套在姑娘的脖子止,並贈送姑娘一塊新的包頭巾,女方送給男方一對手鐲和一塊包頭巾,這種方式又被稱為換包頭巾。換包頭巾後,男方不能再去搶其他姑娘的包頭巾,女方的包頭巾即使被其他的小夥子搶去,也不能再去追,而是由女方父母要回來。

如果男女雙方在交往和戀愛過程中,因性格不合或看不上對方人品等原因中止戀愛關係,女方的父母或長輩就會去男方家把搶去的包頭巾要回來,男方會很禮貌地將姑娘的包頭巾奉還。

拉祜族青年男女換包頭巾定情後,就分別回家告訴自己的父母,父母就立即托媒人去求親,雙方父母同意後,就在男方家舉行婚禮。婚禮當晚,新郎就帶著生產和生活用具到女方家上門,這種從妻居的時間一般為三年,也有十幾年或只有短短三天的,然後夫妻偕子女回到男方家居住和生活。


婚俗:

舉行婚禮當天,男女雙方家裏都要殺一頭豬。男方首先將豬頭送到女方家,將豬頭確成兩半後,一半留在女方家,一半由男方又帶回來。接著,女方也照此辦理,鈄自己家殺的豬頭送到男方家,切成兩半後,留一半在男方家,另一半女方自己帶回。之後,男女雙方將各自的兩半豬頭合在一起,以表示骨肉之親和新婚和睦之意。

這天,新郎新娘要一同下山背水,一同上山砍柴,然後將新背的水,新砍的柴送給女方家,同時還要獻飯給岳父岳母。接著,新郎新娘再回到男方家裏獻水獻飯,再到寨廟裏磕頭和供奉禮肉。接著,由村寨老人主持祭寨神儀式。祭禮完結新郎新娘再到男女雙方家裏祭祖和敬拜父母親戚。上述這些儀式完成後,新郎新娘便和賓客一起吃雞肉稀飯,接著便進入婚禮的高潮--大規模的對歌活動。

晚上要鬧新房,屆時賓客們,特別是年輕人會擠滿新房,盡情地鬧房。傳統的鬧新房過程是:新娘端來一盆熱水,親切而甜密地喊丈夫洗腳,丈夫把腳伸進盆裏,妻子便幫他把腳洗乾淨。這時候,鬧房的人們故意用火塘灰把新郎的腳弄髒,讓新娘重洗,或在熱水裏撒火塘灰,讓新娘重去打洗腳水,如此反復多次,新娘機警麻利地把新郎的腳洗好,把從娘家帶來的一雙新鞋給新娘穿上。據說這樣做是為了考驗新娘的脾氣是否溫和,為人是否可親,以及做事是否麻利、機靈等。此外,還可以讓新郎新娘表演節目,向新婚夫婦索要喜煙、喜糖、喜酒等。

婚日當晚,人們吹起蘆笙,載歌載舞,慶賀這對拉祜兒女成婚,往往要娛樂到半夜才結束。

婚禮結束後,新郎帶著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如鋤頭、毯子等,並抱公雞、母雞各一隻,在親友的陪同下,隨新娘到女方家上門。上門時間一般為三年,這期間新娘到女方家上門。上門時間一般為三年,這期間新郎可以回家探視父母並幫助幹活。上門期滿後,丈夫可以攜妻和子女回到自己的家裏生活,也可以重新蓋房屋另立門戶。如上門期間已繼承了女方家的財產,則要永遠留在女方家。

拉祜族男女對愛情非常忠貞,上山打獵,下河撈魚,夫妻經常同出同歸,婚後一般不分開,不遠離婚,則先提出離婚的一方要備辦豐盛的酒席請客,客人一律不送禮,這種習俗帶有懲罰先提出離婚一方的性質。按拉祜族的說法,這叫"結婚不設宴,離婚要請客"。離婚時,採用一根線,男女各拉一頭,找個證明人,拿根火柴把線從中燒斷。從此以後,男女各走一方,永不相見。也可以由族長或寨老主持,雙方各執一對蠟燭,用剪刀將蠟條剪斷,就算完成了民族習谷意義上的離婚。一般情況下,拉祜族的家庭比較穩固,離婚的極少。

拉祜族嚴禁納妾,也不許婚外發生性關係,違者將被趕出寨子--這在民族習慣法中,已經是很重的懲罰了。


節日:

“葫蘆節”是拉祜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十月十五日至十七日。此外,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拉祜族過火把節。當日,人們要點著火把到田間地裏舉行叫穀魂儀式。路遇拉祜族人家叫穀魂,切記不能與他們講話,否則被認為會驚動神靈,也不能隨意觸摸治鬼器具。火把節之日,禁止外人入寨。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一日,為拉祜族的“擴塔”即春節,也就是拉祜年。拉祜年又分大年和小年,正月初一至初四為過大年,初九至十一為過小年。大年初一禁止串門,謝絕外人入寨,本寨人也不能外出。

拉祜族以敬老為榮,每年大年初一搶到的新水,要先給老人洗臉。大年初二日,年輕人要到父母、親友家給老人拜年並到鐵匠、頭人家拜年,用溫水為老人和長輩洗臉洗腳。每年新米成熟時,拉祜族都要過新米節。新米節時,每一碗新米飯要讓老人先嘗。重大集會和節慶,要請老人坐上席。屋內中柱旁老人家的座位,年輕人及外人不能坐。吃飯時,第一碗要先添給老人;敬酒敬茶時,要先敬給年歲最長者。給老人遞煙、酒、茶,必須雙手捧上。在拉祜族人家做客,如果第一位接到主人家敬的酒,要把酒轉奉給在座的老人或年歲最長者。


禮儀及禁忌:

拉祜族勤勞勇敢,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形成了許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禮儀風俗。拉祜族的住房一般有三間,中間一間為客房,進門右方牆角就是神龕。猛海縣等地拉祜族的住房是竹樓式的,房子隔成兩間,里間是家長的寢室,也是供家神的地方。拉祜族人家一般都有兩個火塘,即供老人用的火塘和煮飯用的火塘。到拉祜族人家做客,不得隨意觸摸神桌和神桌上祭獻神靈的東西,也不能在神桌上擺放東西,特別忌諱擺放肉類,更不能觸動專供給家神敬水獻飯用的兩節小竹筒。拉祜族人家的臥室,外人不得擅自入肉。火塘是家庭的核心,拉祜族視火塘和神龕一樣神聖,不得對著火塘吐口水,火塘的上方不能坐人,不能跨越火塘,不得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和鍋莊石。拉祜族忌諱打響殺狗,忌吃狗肉,所以到拉祜族地區,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吃狗肉,不得在火塘上煮狗肉。

拉祜族婦女產後3日內,忌諱外人進家。貿然闖入者,必須接受主人家的請求,認嬰兒為乾兒子或幹女兒,給嬰兒取一個吉祥如意的名字,做嬰兒的乾爹、乾媽,並按禮節送點錢物給孩子做紀念。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0 Mon 2011 00:51
  • 滿族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08071114280412975.jpg imagesCAWO3PEH.jpg man_01.jpg man_02.jpg

分佈:

主要分佈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

xin_17100304093887528961.jpg1_101226015024_1.jpg


文化:

滿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勒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創制於16世紀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創制的。17世紀四十年代,滿族大量入關後,普遍開始慣用漢語文。滿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獵、戰鬥的活動演化而來。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發梳辮留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滿族入關後,其服裝與漢族服裝趨於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下來,成為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


習俗: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忌諱: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服裝:舊時滿族男子留發束辮,穿馬蹄袖袍褂,女子穿寬大直筒旗袍、天足、著花鞋。清代滿式服裝曾流行全國,現在與漢族服式一樣了。滿族婦女不纏腳,所著鞋子繡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髮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髮在腦後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髮梳成辮子並挽成單髮髻,結婚後的髮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髮型把頭髮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圖為一位滿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結婚髮式。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制,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繡花裝飾。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袍式樣的變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為兩片裁制。旗袍能很好表現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馬甲。繡有精緻圖案。穿旗袍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滿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袍和一襲 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婚俗: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式:

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或朋友,相互瞭解,有意做親,便 托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並由媒人轉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

放定:即遞財禮。分放大定和放小定兩種。放小定是未來的媳婦拜見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親時,得到財物。放大定叫做“過大禮”,俗稱“下大菜”,就是選擇吉日,男方將聘禮送到女方家。

結婚前一日,送親的要喝“迎風酒”。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稱“打下發”。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車送親,由其哥哥護送。彩車到新郎家時,洞房門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讓喜轎車抬著新娘從火盆上經過,俗稱“過火避邪”。為趕走或殺死隨轎而來的鬼怪,新郎要向轎門虛射三箭;也有實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轎底射,以免傷著新娘。接著,新娘被人扶出轎來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拜完北斗後舉世聞名行“撇盞”儀式。即頭戴紅蓋頭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豬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薩滿單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滿語念經,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拋向空中,同時端酒盅齊把酒潑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使他們子孫滿堂,白頭偕老。舉行完以上這些儀式後,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攙進洞房。新娘過門檻時,在門檻上放有一副馬鞍,新娘必須從上面跨過去。新房的床鋪必須全科人鋪設,洞房鋪好後要在房內奏樂,稱 “響房”。新娘入洞房時,一小女孩手拿兩面銅鏡,對新娘照一下,然後把銅鏡掛在新娘的前胸後背。接著,另一小女孩遞過兩隻錫壺,裏面盛有米、錢等,新娘或抱在懷裏,或夾在腋窩,俗稱“抱寶瓶”,又叫“抱保媒壺”。當新娘在床上坐穩後,新郎用秤桿把罩在新娘頭上的紅布揭去,叫做 “揭蓋頭”。接下來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長壽麵或子孫餑餑等。


食俗:

滿族民間農忙時日食三餐,農閒時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乾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乾飯。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麵發酵做成“酸湯子 ”。東北大部分地 區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梁米飯或玉米餷子飯後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清涼可口。這種吃法多在夏季。 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禦膳“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全國著名糕點。較著名的還有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北京小吃墩餑餑,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餑餑,湖北荊州小吃豬油餑餑等。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醃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據傳用醃漬的方法儲存蔬菜,始于清順治年間。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肴。滿族人民愛吃豬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製。遼寧瀋陽市的滿族餐館那家館有100多年歷史的,該店經營的白肉血腸,被譽為正宗的滿族風味。


典型食品:

滿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

① 白肉血腸。

② 火鍋。滿族傳統風味菜肴。

③ 酸湯子。遼寧岫岩滿族的典型食品。

④ 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


節慶: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曆10月13日,皇太極發佈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 “滿洲”,這標誌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牋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 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後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端午節:滿族過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其風俗與漢族相同。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

中秋節:滿族人家過中秋節也吃“團圓飯”。此外,月亮初升之際,還要供月。即在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 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 “送灶王爺”。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諾”是基諾族的自稱,釋意為舅舅的,無本民族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finery_01.jpg jinuo_01.jpg jinuo_02.jpg jinuo_03.jpg  

在本世紀50年代,這個民族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以農業為主,用砍倒、燒完的輪歇耕作的原始方法進行生產,婦女會紡織,男子已有不脫產的鐵匠,基諾族還以採集和狩獵作為生活的補充。

基諾族很尊敬長老。每個村寨有一個“卓巴(寨父)”,一個“卓母(寨母)”,管理村寨的內部事物。他們狩獵的獵獎品交由全寨大人小孩平均分吃。男女戀愛自由,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但又保持了一些對偶婚和群婚的特點。兒童成年時,需要舉行“成年禮”。節日有火把節、新米節等。

基諾族的男子穿無領對襟白色上衣,肥褲;婦女愛穿白色刺有各種色圖案的背心,外著無領長袖外衣,下穿黑色紅邊的合縫裙子。挽發高髻,興戴三角形尖帽,身背大麻布袋。男女都有戴手鐲、大耳環的習俗。


戀愛:

基諾族青年男女的戀愛生活是比較自由的,而且往往充滿了情趣和詩意;傍晚,青年男女往往在村寨的岔路口留下一片或幾片樹葉,以此作為戀人間約會的信號,戀人一看就明白,且知道約會的時間和地點。人們把這種約會的標誌稱為樹葉信,讓青翠欲滴的小小葉片傳遞了愛的資訊。有的村寨還專門為男女青年設有娛樂和過夜的公房。讓姑娘和小夥子在裏面相會、娛樂、談情說愛和過夜。

男女青年相愛後,互贈煙、茶、檳榔等食物;當感情進一步加深時,互送帶有民族特色的挎包。他們正式訂婚時,男方送給女方一對銅手鑼,女方送給男方一朵用紅豆子穿成的花,下麵吊著白林蟲的翅膀,這是小夥子頭上最漂亮的裝飾品。白木蟲翅膀永褪色,象徵兩人的愛情地久天長,忠貞不渝。基諾族青年男女之間還流行著一種用鮮花示愛的方式:如果小夥子看上了哪位姑娘,就可以摘幾枝鮮花送給她。如果姑娘有意,就會接受小夥子的鮮花,並把花拿在手上,如果不願意,可以轉身離去。最有意思的是,當男女雙方通過對歌等形式互相看中,並產生愛慕之情後,不能由小夥子首先向姑娘表白自己的愛慕之情,而只能由姑娘首稱向小夥子提出,小夥子只能充當被動的角色。

基諾族青年男女戀愛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雙方情投意合,就可以同居。同居的情況各個村寨各有不同,有的男女都不在家過夜,而是住在公房的僻靜處;有的在空場上露宿;有的悄悄去女方家同居,晚上去,天亮時離開,女方的父母不會干涉;有的輪流去男女雙方的家中同居。同居日久,關係慢慢公開,男女雙方互贈生活和生產用具,農忙時一塊去幫助雙方的家裏做活。但是,同居並不等於結婚,結婚是一年半載以後的事情。有少數青年男女在同居後感情不融洽,又分手了,大家也不會干涉和歧視,他們可以重新戀愛和物色伴侶。但是,在同一時期之內,只能與一個人同居。如同居一年半載以後,雙方的關係融洽,感情篤深,或已經有了孩子,再正式結婚。同居期間生的小孩不受歧視,與結婚後生的孩子享有同等的權利和地位。

基諾族青年男女結婚後,夫妻關係融洽、和睦、離婚、吵鬧的現象很少。


婚俗:

基諾族青年男女結婚,由媒人和親友帶著酒、肉,到姑娘家共同商定婚期。

舉行婚禮這天,男方家要殺一兩頭豬,豬肉送給女方家一半。同時還要送些蔬菜、魚、獵到的野味等給女方家,好讓女方家招待親戚朋友。下午太陽偏西後,新郎的父母陪著新郎來到女方家接親。到女方家後,接親者會受到熱情的款待,男方要送給女方母親奶母費,送給舅舅接人費。女方家同時要殺豬祭 ,祭完後要把三根肋骨給族長,四根肋骨給父親,豬腿和豬八戒頭給寨長,其餘剩下的由全寨人一起聚餐。全寨人聚在一起,喝酒吃肉,共同慶祝婚禮。晚上,在寨子裏的空地上燒起火堆,人們擂響太陽鼓,唱起了古老的基諾調,跳起了熱烈奔放的基諾舞,整個寨子沉浸在一片喜慶氣氛中。

新郎就拉著新娘的手走出竹樓,和迎親者一道把新娘迎回家。到家的時候,新郎的母親在門外給新娘一個雞蛋,並在新娘的手上拴一根紅線,同時在手腔上繞三圈,這時新郎要給新娘敬一杯酒,同時要唱一首歌,內容是今後新娘要尊敬母親,虛心向母親學做家務等。當新娘進了男方家的竹樓後,新郎的父親要給新娘一隻雞腳,同時給新娘手上拴紅線。之後,賓客也紛紛給新娘拴紅線,同時送禮物給新娘,在基諾族的觀念中,拴紅線不僅拴住了人,也拴住了人的魂,今後新娘就永遠在男方家了。

新娘到了夫家之後,新郎就開始盛宴款待親朋好友和全寨的鄉親們。人們喝酒、唱歌、跳基諾舞、擂太陽鼓、盡情地歡娛,以慶賀這對新人完婚。結婚的當晚,新娘不能走出男方家。第二天天剛亮,新娘要去背水回來燒洗臉水,燒好後抬給公婆洗臉,同時,正式稱呼公婆為阿侈阿媽。之後,新娘的父母和媒人也來到男方家,把頭天長伴送來的嫁妝清點給新娘。有趣的是,這些新贈的東西中,往往還有一塊茶葉地、一蓬竹子、一頭牛和幾隻雞。

基諾族婚後家庭和睦、融洽,很少有離異現象。


節日:

基諾族“祭大龍”的習俗是紀念基諾族創世始祖阿嫫堯白的紀念日。一般在農曆六月間舉行,歷時3天。“祭龍”這天,謝絕外地遊客進寨子。基諾族主要節日有“特懋克”節,是基諾族一年中最盛大傳統節日。時間按基諾族的“太陽曆”定在一月中旬。節日期間,親友互相拜年,唱歌跳舞,歡度節日,還要邀請別寨的貴賓來自己寨中過節。招待客人採取“流水席”方式,客人不管到哪家都會受到熱情款待。


禮儀及禁忌:

基諾族對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們把鮮花看做是純潔、友愛和吉祥的象徵。每一家的住房周圍都種滿鮮花,一年四季花開不敗。基諾族把鮮花與家運聯繫起來,認為家庭幸福和美,是因為種植了鮮花。每逢節日,婦女們除了穿上豔麗的民族盛裝外,還要在耳環及頭上插幾枝花,特別是當山茶花盛開時,青年男女都要在髮髻或胸前插上山茶花。男女之間表示愛情,便摘幾枝花表示愛慕之心,如果姑娘有意,就會接過青年送來的鮮花。

在基諾山寨,很少看見不戴耳環的人,每個人不是在耳環眼裏塞上一個紙卷,就是在耳垂上掛上一個粗大的耳環。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耳環眼。不少民族的耳環眼只略比針眼大一點,基諾族的耳環眼卻大得令人吃驚。他們從小就穿耳環眼,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擴大。一個人的耳環眼越大,說明這個人越勤勞、越勇敢。青年男女在戀愛時,喜歡互相贈送花束,插在對方的耳環眼裏。

基諾族男女青年戀愛比較自由,方式也較靈活多樣。一種是男女青年在上山勞動的過程中,通過對歌產生好感後,便會在收工回寨的途中,把對枝留在岔路口,表示下次約會的地點和時間。另一種是男女青年共到某家聚會,通過聚會相識後,雙方互表情意,並相互贈送禮物。

結婚的當天,新郎不能外出。

基諾族視孩子的誕生是一件大事,有許多忌諱和規矩。孩子出生的時候,不管誰在身邊都要給他取名;生孩子的人家要在大門邊插兩枝帶葉子的桐枝尖,以示外寨人不能進來;在孩子滿月那天,謝絕外人進屋。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景頗族發源于青藏高原,唐代的“裸形”、“尋傳”部落即其先民,約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開江南遷,到十七世紀逐漸定居在今緬甸北部和雲南德巨集地區。

jingpo_01.jpg jingpo_02.jpg jingpo_04.jpg munaozngge_02.jpg  

從明代起,景頗族地區設立土司制度,雖然在本世紀50年代以前,景頗族就已進入階級社會,但各地區還保留了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制殘餘,社會組織方面主要有"山官"制度,山官為世襲的貴族,其統治權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是家長制的習慣約束力(沒有統治機構和武裝)。

jingpo_03.jpg

景頗族居住在山區丘陵地帶,以農業為主,水田少,旱地多,住竹樓。景頗族喜歡飲酒,嚼草煙、檳榔。景頗族熱情好客,對獵獲物和祭品都有"見者一份"平均分配的習慣。景頗族的服飾:婦女穿黑色短上衣,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 腳上帶裹腿、腰、頸、腕戴有塗過紅、黑色漆的藤圈。盛裝時上衣前後及肩上都釘有很多泡泡,頸上掛銀項圈、銀鏈子,帶銀耳環和銀手鐲。男子喜穿黑色對襟短上衣、褲腿短而寬,頭上課以黑或白包頭。外出時必掛棉麻織 成的掛包和長刀。景頗族的服飾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景頗族家庭為父系一夫一妻制,女子在婚前有性生活的自由。景頗人認為萬物有鬼魂,遇到不祥之事就要祭鬼。部分信仰基督教。景頗族的歌舞慶典叫:"目腦縱歌",譯意為:"大夥跳舞"。每逢慶祝五穀豐收,迎送親人與賓客,婚嫁大禮,都要舉行不同規模的目腦縱歌,它代代相沿,成為景頗族傳統的盛大節日。


戀愛:

景頗家庭的兒女長大之後,父母就讓他們單室獨住,為他們結交異姓、談情說愛提供方便。青年男女可以自由地去串寨子,男青年也可以自由地去串姑娘。姑娘和小夥子可以自由地在一起說笑和娛樂,在一起對唱情歌和談情說愛,任何村寨和男女雙方的父母都不會去干涉。很多村寨都為青年男女交往和戀愛活動建立了公房,讓他們在裏面縱情地唱情歌、跳舞、娛樂和談情說愛。景頗族青年男女把到公房去玩叫做幹脫總,即去公房串姑娘的意思。

朦朧的夜色籠罩著景頗山,皓月從山林間慢慢升起。姑娘和小夥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相約來到公房。他們在火塘裏燒起了火,炮光映紅了他們熱情而歡樂的臉。

當男女雙方對唱一陣表示自己熾熱愛情的歌後,姑娘把沙基、蘆子放進小夥子嘴裏,小夥子也把沙基、蘆子放在姑娘嘴裏,兩人同時嚼動--表示今後同苦共苦,永不分離!接著,姑娘送給小夥子一個自己親手織的筒帕,作為愛情的信物。小夥子則送給姑娘一個精緻的煙盒,也作為愛情的信物。這樣,男女雙方就訂下了終身。


婚俗:

明媒正娶是景頗族青年男女結婚的主要形式。當青年男女深深相愛後,經過一定的禮儀,雙方閃定了彩禮的數目和結婚的日期。屆時,女方請媒人、舅父和親朋好友把新娘送去成親。舉行結婚儀式時,要請歌手來演唱(結婚歌),並按歌中演唱的習俗和程式舉行儀式。(結婚歌)是景頗族的許多關於婚姻方面的古老傳說,它概括了婚姻習俗的全部內容,也含有對新郎新娘祝賀和祝福的內容,實際上是一部口承的景頗族婚姻習俗史。

新娘進院時,要舉行過草橋儀式;在六蓬棒升草上拴一隻孵蛋的母雞,由新郎牽著新娘從這個草橋上跨過去,以象徵將來家業浴量,豬有一千頭,雞有一萬隻。新娘過了草橋,要走過屋檐溝,才能上竹樓。一般情況下,給機關報娘上竹樓的梯子應該是新做的。進了竹樓,新娘受到寨子裏長輩們的歡迎,要舉行莊嚴、隆重的迎新娘儀式,並對新娘致以深深的祝福,使新娘感到全寨人都在歡迎她和關心她。這些過程完成後,新娘進入洞房。這時候,姑娘和小夥子開始聚集在新郎新娘身邊。他們一邊祝賀、嬉鬧,一邊喝酒吃喜糖,氣氛極為熱烈。

婚禮的高潮是請歌手來祝福新郎新娘;新郎新娘來到祭祖宗的屋子,旁邊站著男女歌手,聚集著參加婚禮的賓客,屋子裏擺著各種祭品,接著歌手一個個輪流演唱。他們用歌聲讚揚了新郎的勇敢、新娘的美麗祝福新娘新郎早生子女、幸福美滿等。每個歌手的演唱都贏得人們的陣陣歡呼,給婚禮增加了無限的情趣和熱烈的氣氛。

當晚,親朋好友和全寨的鄉親都要來喝酒,吃飯。之後大家又唱歌又跳舞,往往要嬉鬧和歡娛到天亮。

另一類屬於自由戀愛結婚的形式,好男女青年戀愛後,在公房等處發生性關係,致使女方懷孕或生下孩子,這樣需正式結婚,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男方給岳父岳母送一份有限的彩禮,再宴請親戚朋友,其餘一切婚禮的程式和儀式可免除。這種情況一般是由於男女感情很深,但雙方或一方的父母不同意這門婚事,這對情侶只好採用這種方式,達到正式結婚的目的。

還有一種形式是搶婚。就是小夥子邀約幾個夥伴,把新娘搶回家,再舉行婚禮。這種形式在景頗族的婚姻形態中,為數最少。

景頗族普遍流行婚後新娘不落夫家的習俗,新娘往往于婚禮結束後即回娘家生活,直到懷孕或生了子女才到夫家長住。

在景頗族的婚姻習俗中,寡婦再嫁的比較少,而轉房則較為普遍。按照轉房習俗,弟可娶嫂,兄可娶弟媳。不只在平輩間,就是在上下輩之間也允許轉房,如叔伯可以娶侄媳婦,侄兒可娶叔伯母。但通過轉房得到的妻子不能算正室,因為她結婚時,曾和原夫祭過祖宗,跨過草橋。


節日:

“目瑙”是景頗族傳統盛大的節日,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日開始舉行。不分民族,不論男女都可以 參加,盡情歌舞。但是作為客人,跳舞時不能跑到瑙雙(領舞者)前面去跳,一般也忌諱緊跟在瑙 雙後面跳,而是應跟在大隊伍後面。

歷史上景頗族信仰鬼神,如天鬼、地鬼、家鬼等。如今僅只作為一種習俗保留下來,表現為:景頗 族人家的樓房一般都有三道門,第一道門為家人、客人出入的門;第三道門為通往曬臺的門;第二 道門為鬼門,專供人死後抬出和鬼出入。鬼門是禁止家人和外人出入的。鬼門旁的祭台上供有家鬼 ,以幾節小竹筒表示,禁止外人觸摸。景頗族還在門外和寨外設有供鬼居住的鬼樁,以竹台、木樁 表示。鬼樁一般不能觸摸,也禁止在鬼樁附近大小便。官廟是建在村寨附近樹林中的一座小茅屋, 亦為景頗族全寨集體供鬼的地方,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活動,平時禁止在神林附近打槍,禁止砍伐神 林區的樹木。


禮儀及禁忌:

到了景頗族地區,應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騎馬入村過寨,到了景頗族山寨外,要下馬步行。進入 景頗族山寨,切記不能為了表示你的友好而去摸景頗族人的頭,也不能從後面拍景頗族人的肩膀。 摸頭這種行為被景頗族認為是欺人的行為。景頗族樸實好客,嚼煙絲和飲酒是景頗族向客人表示友 好、尊重與禮貌的方式。到景頗族人家做客,或路遇景頗族,他們常常從隨身的筒帕(挎包)中掏 出小酒筒和煙盒、煙包遞給客人。客人若不抽煙、喝酒,應非常有禮貌地加以謝絕。進入景頗族人 家,要在主人指定的位置就坐,不得久立不坐,不得東張西望,更不能到處亂闖。主人家的臥室是 不准外進入的。客人就坐後不能蹺二郎腿,婦女不能托著下巴而坐,因托下巴坐是表示哀悼。屋內 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坐主人的座位“恩通”。主人遞來的煙酒,客人必須用雙手去接。熟人間相 互敬酒,不是接過酒來就喝,而是先倒回對方的酒筒裏一點再喝,主人認為這是互相尊重之意。幾 個人一同到景頗族人家,主人一般不親自一一敬酒,而是把酒筒交給看上去年紀大點的人。如果把 酒筒交給了你,說明把心都交給你了,意思要你代表他的心意,給大家敬酒。喝酒應用筒蓋,不能 就酒筒直接喝。大家共喝一杯酒時,先要讓給老人喝。每個人喝一口後都要用手揩一下自己喝過的 地方,然後再傳給別人。主要家殺雞招待客人時,客人不能去夾雞頭、雞腳吃。按景頗族習慣,雞 頭要用來敬給老人或年老者,雞腳則屬於小孩。為了對客人表示尊敬,主人常常把雞頭夾給客人, 這時客人應非常有禮貌地把雞頭轉奉給在座的老人或年紀最長者。景頗族喜歡從山上采些闊葉回來 當碗碟,但在飲食中,葉子千萬不能倒著用,否則將被當做分人遭怒視。在景頗族人家,不能隨便 敲響碗筷,吃飯喝水不能發出響聲。景頗族傳說,人類的穀子是狗從天上帶來的,每年吃新米時, 先要給狗吃。景頗族還忌吃狗肉,所以到景頗族地區,要尊重他們的習慣不吃狗肉。在景頗族山寨 ,放槍放炮不能只放三響,因為放三響表示報喪。景頗族男人的長刀、火藥槍、挎向和衣物,一般 忌諱婦女觸摸或從上面跨過。

景頗族的婚禮極富民族特色,但參加景頗族的婚禮,必須入鄉隨俗,像當地每一位景頗族一樣,帶 點錢物送給主人家,以表示祝賀。在征得主人家的同意後,外人也可以參加景頗族的葬禮,從禮節上說,也應送點錢物給主人家。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0 Mon 2011 00:42
  • 回族

回族以7、13世紀東遷來的中亞、阿拉伯人為主,在與其他各族長期交往、融合中形成。信仰伊斯蘭教。

hui_01.jpg hui_02.jpg hui_04.jpg hui_05.jpg

人口:8602978,主要分佈於寧夏回族自治區。

回族人以漢語作為本民族的語言,並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辭彙,使用漢文.回族民間歌曲“花兒”在甘、甯 夏和青海一帶廣為流傳,其中以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蓮花鄉每年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花兒”盛會規模最大。


習俗:

在日常生活中,見面都要問安。客人來訪,要先倒茶,還要端上瓜果點心或自製麵點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員都來與客人見面、問好。若遇上老年客人,還要燒熱炕請老人坐,並敬“五香茶”或“八寶茶”。送客時,全家人都要一一與客人道別、祝福。有時遠客、貴客還要送出村莊或城鎮才分手。

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裏吸煙、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裏。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煙,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喪葬食俗因地區不同而有所區別。有的地方辦喪事三天不動煙火,由附近的親戚鄰居送食,禁止請客,三天後方進行紀念活動。婚俗結婚筵席一般都要8—12道菜,忌諱單數,象徵新婚夫婦永遠成雙成對。甘肅地區的新婚夫婦生頭胎,男方要攜帶禮物去女方父母家及至親家報信,10天內岳母要攜紅糖、米等營養品和小孩穿的衣物來看“小月子”。男方家要設宴款待來客。


食俗:

回族分佈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偏愛麵食,喜食麵條、面片,還喜食調合飯。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油香、饊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麵、大鹵面、肉炒麵、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等。多數人家常年備有發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習慣飲用奶茶。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回族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髮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方的回族民間還喜食醃菜。

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淨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方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青海省西寧市,回族著名的萬盛馬糕點影響很大。河北石家莊的金鳳扒雞、保定的馬家鹵雞和白運章包子,遼寧瀋陽市的馬家燒麥,義縣的伊斯蘭燒餅,陝西的牛羊肉泡饃,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湯圓、綠豆皮、牛肉米粉在當地都很有名氣。盛行于寧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羅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等套菜馳名全國。“五羅”是指五種炒菜同時上齊,“四海”是指四種帶湯汁的菜肴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分別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諡美之詞。

服裝:回族男子在節日或遇有紅白喜事時,喜戴白色小帽,婦女則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後面披垂於肩頭。回族阿訇的經文水準達到程度時,即舉行穿衣儀式,穿上綠袍,戴上象徵清真寺圓頂的帽子,並纏以白色頭布,稱為“穿衣阿訇”。


節慶:

回族民間節日主要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開齋節在回曆每年9月,從見新月到下月見新月終的一個月裏,凡男子在12歲以上,女子9歲以上,都要把齋。即從日出後到日落前,不得進食,直到回曆十月一日開始為開齋,屆時要歡慶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親友慶賀,並要做油香、饊子、油(饣+果)等多達二、三十種節日食品。

古爾邦節:即獻牲節,在回曆十二月十日。節日當天不吃早點,到清真寺做過禮拜之後宰牛獻牲。獻牲的牛羊,要體態端正,無缺損,宰後的牲畜按傳統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濟貧,一份送親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

阿述拉節:西北部回族節日,即時要選用當地的五穀雜糧,摻上牛羊雜碎煮熟食用,節日期間宴請客人必備手抓羊肉,其次是用雞肉做成的各種菜肴。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哈尼人一直沿襲著古代遺留下來的“搶婚”的習俗。搶婚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男方親屬相中姑娘之後,不經媒約提親,也不讓男女雙方認識交往,便組織一幫小夥子把姑娘偷搶回來,由男方家長或親戚主持,讓他們結為伉儷。

hani_01.jpg hani_04.jpg hani_09.jpg

另一種情況的搶婚,是在自由戀愛的基礎上進行的,雙方相互愛慕,他們將自己的心願告訴了家長。男方已備禮品請媒人多次到女方家登門求婚,但女方家長百般阻撓,不願成全女兒的婚事。兒女們為反對長輩對婚煙自由的束縛,便合謀策劃出“搶婚”的喜劇。

hani_12.jpg changlong_01.jpg hani_10.jpg

“搶婚”那天,男方邀約幾個知心朋友,埋伏在事先選定的地點。女方按預約或藉故背水,或 藉故上山砍柴,或下地勞動,以擺脫父母的控制,來到指定的地點讓自己心愛的人“搶”去。當姑娘出現在指定的地點時,小夥子們一擁而上,拉住她往男方家跑去。被“搶”的姑娘雖然滿心歡喜,但這時要徉裝掙扎,拼命大哭大叫,讓寨裏的人知道她“搶”了。女方父母聽到呼救聲,雖然心中已明白是怎麼回 事,仍手持棍棒佯裝追趕。姑娘被“搶”走之後,被送到男方的親友家藏上一二天。之後,男方父母再次請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把姑娘已被“搶”到男方家的事公開告訴女方父母。女方父母見木已成舟,只好同意婚事。


戀愛:

哈尼族男子和女子一般長到十五六歲就開始改變衣飾,表示已經長大成人,接著進入戀愛和結婚的階段。哈尼族青年男女,婚前的社交活動是自由的,村寨中還設有專供青年男女進行娛樂和交往活動的場所。叫做“公房”。

姑娘和小夥子可以公房裏盡情地娛樂遊戲和談情說愛。他們時而在公房裏嬉戲,時而在山林間出沒,時而在草地上跳舞,時而互相對歌,時而在一起促膝私語,時而又出雙入對……一旦情投意合,兩廂情願,就可以在公房訂下終身。青年男女一旦結婚成家,就不能再去公房,也不能再參加類似的交往活動,如果離了婚,就又享有同未婚青年一樣的權利,可以在公房或其他場合繼續進行男女社交活動。有些地方的哈尼族未婚男女青年還成立了自己的社交活動,協調愛情糾紛,並協調不同村寨間男女青年的愛情關係。


婚俗:

生活在墨江一帶的哈尼族,新郎在表兄弟和同齡夥伴的陪同下前去迎親。到了新娘家後,要拜見岳父岳母,並經岳父岳母同意才能娶走新娘。新娘離家的時候痛哭不止,這就是哭婚的習俗。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新要哭婚,表明她對父母和家人的感情越深。新娘在弟妹和親友的陪同下,一路哭到新郎村寨門口才止信送親的隊伍則挑著背著嫁妝,一直送到男方家。嫁妝通常有箱櫃、衣服、被褥、農具等,還有糯米飯、染成紅、黃、白三色的幾大摞糯米粑粑。嫁妝中還必須有舅舅送給新娘的一件蓑衣,一隻巴籮,弟弟送給新娘的一根手鏈和一根背帶。這些東西要沿路讓人看清楚,以顯示其富有和華麗。一路上嗩呐聲不斷,逢村過寨還要鳴放鞭炮。無論天氣如何,新娘都要打一把花傘。

在紅河一帶,男方要請一對父母兒女都健在的中午男女去迎娶新娘。新娘家則盛情款待娶親者、親朋好友以及村寨中的長老和歌手。迎親者在娶親儀式上要當眾交出三枚小貝殼作為娶親的憑證。這時,歌手開始唱起古老、莊嚴而幽怨的哈尼(送嫁歌)在歌聲中,經過精心梳妝的新娘在女伴的陪同下,挽著盛有衣物的花竹籃或挎著筒帕,傷心地哭泣著離開了娘家。出了新娘家門後,迎親者要遭到村寨中姑娘和小夥子的鞭打,只准挨打,不准還手,直到出了村寨門才停止。這時候,新娘早已領著一群小夥子在半路上等候,看見新娘到來,就立即點起三把松明火,並排置於路的左邊、中間和右邊。同時在路的左右兩邊分別插上一根金竹、兩根金竹之間拴一根白絲橫欄在路上。新娘過來,跨過火把,扯斷白線,就表示她正式成為夫家的人了,新郎就可以把新娘娶回家。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哈尼族,迎親方式是領婚:男方家派出媒人、弟弟或堂弟去女方家把新娘領回來。領婚者到了女方家,新娘卻被女伴藏起來了。領婚者絞盡腦汗地商討對策,不停地與女方家的人交涉,千方百計地要找到新娘。想盡種種辦法,通過層層關卡,最後領婚者終於找到了新娘,又經過一波三折,女方家才同意領走新娘。領到新娘返回男方家的路上,領婚者都要高聲歡唱,以慶賀領到了新娘。

墨江一帶的哈尼族娶到新娘後,要請巫師為新郎新娘祝福並驅鬼,完成這個儀式以後新娘才能進男方家的門。進門的時候,新郎高高站在門上,讓新娘從底下通過,表示女人要聽男人的話;跨門檻時,新娘要右腳先進,左腳後進,這樣以後才能兒孫滿堂,榮華富。新娘進家後,首先要用豬頭向灶神和祖先神靈磕頭祭奠。第一頓飯要由婆婆陪同新娘進餐,其他人不能參加。紅河一帶,新娘到了夫家後,先向祖先神位磕頭,再向婚宴上的長者敬禮,接著吃下新郎親自送來的一碗米飯,表示永不變心。在西雙版納,要由婆婆在村口為新娘穿上白色裙子,然後才能進入村子。到了甲方家門口,男方的已婚姐姐剪下三根頭髮,為新娘洗手洗腳,新娘才能進入大門。婚禮酒宴上,新郎新娘要先吃公雞肉和豬右前腿,然後給賓客一一敬酒。這時,由會唱哈尼調子的老人來祝福新娘頭胎生女兒,二胎生兒子,並勸戒夫妻要和睦相處,白頭到老。婚禮的最後是強迫本村年齡較大而未婚的人吃豬尾巴。

墨江、紅河一帶,新婚之夜,禁止新郎新娘同房,據說同房會導致愛情不長久。由送親的女伴陪同新娘在洞房裏說話,或鬧洞房,或請新郎新娘表演節目等。這一夜,新郎新娘要分紅雞蛋、紅糖、糖果、香煙等給賓客吃,以示喜慶。賓客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參加唱歌跳舞,盡情歡娛,通宵達旦。 新娘到了男方家,要舉行一定的儀式,以表示她已成為男方家庭的正式成員和村寨的正式成員。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哈尼族,新娘要在新婚第二天參加砍柴燒火的儀式。在墨江等地,新娘第二天雞叫時要到河裏或穢槽邊去背水,用背回來的水燒火做飯招待客人。新婚夫妻還到地裏共種一糖瓜,以象徵今後幸福美滿,兒女興旺。紅河、元江一帶,新娘第二天雞叫頭遍去背水時,要撒一把米到井裏或河裏,表示自己已成了喝這口井,這條河水的人。

舉行完婚禮後,一般要回門。紅河一帶,新娘于第二天隨送親的人們回門,並帶回糯米粑粑等食物分給家人和鄰居、親友品嘗,下午再返夫家。在墨江等地區,新娘于結婚的第二天回門,且一回去就在娘家長住,只有農忙時丈夫來喊才到夫家住幾天,直到生下第一個孩子才到夫家長住。在西雙版納一帶,新婚三個月內,新娘在公公、叔父的陪同下,來娘家回門,並攜帶禮物給娘家,返回時,娘家也贈送禮物給新娘。 哈尼族還保留著男方到女方家上門的習俗。這種上門的婚禮比較簡單:由一長者做媒,選定日子帶一筒酒于黃昏時把男子帶到女家。男子隨身攜帶一頂篾帽,一床被子,女方家殺一隻雞招待媒人一餐飯,婚禮便告完成。

哈尼族青年男女結婚後生了第一個孩子,一般就要與父母分家獨立生活,但也有不少家庭關係和睦,但也有不少家庭關係和睦、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哈尼族家庭關係中,以長者為尊,晚輩很尊重長輩,也很聽長輩的話,在家庭中,夫妻關係融洽,離婚的較少。如離婚,則要舉行簡單的儀式;由一中間人主持,男方砍一木片,兩側各砍三道小口,然後將木片破成兩半,各拿一片為憑證。有的地方要吃最後一餐離婚飯,吃飯時桌子中間放一根柴,表示從此以後斷絕關係。


節日:

哈尼族以十月為歲首,所以每年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屬龍日要過“十月年”。節日期間,各家各戶殺 豬殺雞、舂糯米粑等,祭祀天地、祖先。“二月節”是哈尼族另一個較隆重的節日,一般1年一小祭 ,12年為一大祭,於每年二月第一個屬龍日開始,為期3天。節日期間村寨集體殺豬祭祀龍樹林、寨 門神、水井神等,同時全村男女老幼歡天喜地打婦街心和房前屋後、陶洗水池、收拾房屋、淨身換 衣,由宗都頭人召集,擺長街宴。節期,要將塗有狗血的木刀、木棍懸掛於村口,以示謝絕外人進 村。不慎而闖入者或寨中客人,必須等祭祀活動完畢,才能離開寨子。除此以外,每年農曆六月的 第一個屬虎日,為哈尼族過“六月節”;農曆七月第一個屬虎日舉行祭天儀式,外人和婦女不能參 加;農曆八月至九月的屬龍日和屬狗日為哈尼族的“新米節”。新米節的新米必先祭祖,後喂狗, 然後全家人才開始享且。


禮儀及禁忌:

哈尼人家的住房,一般正房中間有一大間為堂屋。在版納地區,堂屋東面一間為家長的臥室,臥室 內設有祭祖處,外人不能擅自入內。火塘是哈尼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鍋莊石或三腳架,切記不 能用腳踩踏,不能向火塘內吐口水,不能用腳扒火塘內的柴頭,也不能從火塘上跨過。哈尼族人家 的門檻忌站、忌坐、忌諱用刀砍。未婚女青年和寡婦忌諱在寨內生育。

哈尼族熱情好客,家中來了客人,主人總是把自製的煙絲裝到煙嘴裏,把煙筒奉到客人面前。客人 如果不抽煙,應該非常有禮貌地加以謝絕。

在屋內看見老人進來,要主動讓座。給老人遞煙、遞酒、遞茶要雙手捧上,躬身示禮。給老人遞煙 筒要握住煙筒的下端。在老人面前不能蹺二郎腿,不吹口哨,不高談闊論。走路不能從老人面前走 過,要從老人身後繞過。殺雞時,雞頭、雞肝等要敬奉給老人。當然,當家裏有客人時,為了表示 對客人的敬重,主人常把雞頭夾給客人。這時客人應雙手接過雞頭,然後把安轉敬給在座的老人或 年長者。在參加哈尼族的祭祀活動會餐或到哈尼族家裏做客就餐時,先要等老人說幾句祝福的話, 等老人吃了第一口食物後,才可以動筷。與哈尼族朋友在惚桌上飲酒時,要注意敬酒的順序:首先 從年紀最長者開始,沿逆時針方向逐個斟酒,最後向年紀最長者的杯裏再斟上一點,表示大家團團 圓圓。每一輪斟酒都應如此,哪怕是象徵性地斟幾滴。

哈尼族婦女生了小孩後,忌諱外人進入產婦家,要在門上懸掛紅泡刺兒、野姜、筍葉剪成的人像和 鋸形木刀等物。見到這些東西,外人就不能進入產婦家了。如果因不知道而闖入者,主人會把嬰兒 抱出來,依次遞到第一位客人的懷裏。這時客人應輕輕地接過嬰兒抱一下,然後留下一點錢物給孩 子,以示祝賀。如小孩生下後多病、瘦弱而發育緩慢,父母就要為孩子更換名字。更名儀式可以在家舉行,也可以到外面溪流橋邊舉行。先象徵性地修修橋,補補路,殺一隻大紅公雞,等待第一位過往的行人來了孩子取名。有幸遇到哈尼族人家請你為孩子取名,據說是彼此的福氣所在,應接過 孩子,給孩子取一個吉祥的名字,做孩子的乾爹、乾媽,與孩子的父母結成親家,留下一點錢物給 孩子做紀念。在哈尼族地區有個乾兒子、幹女兒,也是件喜事,以後要盡可能地與孩子及其父母保持聯繫。

哈尼族以舅舅為最大,認為“舅舅不大,外甥不長”。“認舅舅”是每個新生兒必須履行的禮俗。 認舅舅的那一天,一早起來,母親就反嬰兒的臉洗乾淨,穿戴一新,在孩子的腦門上點一指鍋煙子 ,帽子上系一個大蒜和一枝紅泡刺兒以避邪。然後背著嬰兒,肩挎裝有炒黃豆、熟雞蛋和糯米飯的 筒帕“羅別”,手持一把白傘、一把鋸鐮,前往舅舅家。路上遇見迎面而來的人,不分民族和男女 ,母親都要滿面笑容地抓一把香噴噴的炒黃豆遞上來。如果你在哈尼族地區旅行時遇到這樣的情形 ,最好不要拒絕,要接過炒黃豆,說上幾句祝福的話。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獨龍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種,人口:4,000人,主要聚居在貢山獨龍放怒族自治縣的獨龍河谷。

dulong_01.jpg dulong_09.jpg kaquewa_01.jpg liusuo_01.jpg

本世紀50年代獨龍族尚處在原始的父系家庭公社解體階段,但基本生產資料已經私有,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雖已確立,但還保有群婚和對偶婚的殘餘。

獨龍族一般穿黑白直條相交的麻布或棉布,男子下穿短褲,習慣用麻布一塊從左肩腑下斜拉到胸前,坦露左肩右臂。女子多在腰間系戴染色的細藤圈作裝飾,過去有紋面習俗。男女均不冠帽,披頭散髮,跣足。

獨龍人信仰萬物有靈。男著“麻布短衣”,女著“短衣長裙”。通過交換解決裝飾品。婦女用著色的藤皮作發箍,上綴白銀泡、貝殼和鑄幣,戴手鐲和珠子;男的常戴獸角表示擅于狩獵和勇武。


戀愛:

獨龍族主要聚居在怒江流域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獨龍河兩岸。這裏山高坡陡,交通極為不便,經濟發展較為滯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獨龍族的婚姻雖然確立了一夫一妻制,但同時存在非等輩婚、互姐妹婚、一夫多妻等幾種婚姻形式。同時,盛行嚴格的氏族外婚制,即男子只固定地與舅方家族形成婚姻關係,構成單向迴圈的婚姻狀況。如家族中基一已婚的兒子死亡,其妻可由公公娶為小妻;兩姐妹也可以同時分嫁兩父子;一群兄弟可與另一方的姐妹同時實行婚配等。這種非等輩的婚姻和夥婚的狀況,反映出獨龍族父系制家族和家庭正處於解體期的特點。此外,獨龍族妻姐妹婚,即一個男子可以同時或稱後娶兩個親姐妹為妻的現象,也說明了男子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在獨龍族的辭彙中,嚴格地說並未產生丈夫和妻子這兩個詞,只有男人、女人和我的男人、我的女人等辭彙。這和他們的婚姻狀況是吻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上述婚姻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獨龍族地區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上述的婚姻形態已成為歷史。一個欣欣向榮的社會和經濟全面發展的獨龍族正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就在筆者寫作本文的時候,傳來了通往獨龍族聚居區的公路通車的喜訊。至此,全國惟一不通公路的民族通了公路。人們可以驅車前去領略獨龍江那旖旎迷人的風光,一睹獨龍族那濃郁如醇的民俗風情。

獨龍族青年男女相愛之後,就互相贈物為拆。通常情況下,姑娘送給小夥子一床自己精心編織的圖案優美的獨龍毯。小夥子則送給姑娘一所鋤頭和自己親手編織的背簍。之後,小夥子就把事情告訴父母,讓父母請村寨中一能說會道的已婚男子去當說婚人。

獨龍族的說婚很特別:說婚人只從小夥子家帶去一把茶壺、一個口缸、一袋茶葉和幾包香煙。帶著這些東西到了女方家後,不管女方家裏的人熱情不熱情,高興不高興,打不打招呼,說婚人都會以最麻利的動作,將帶來的茶壺灌上女方家的水,放在女方家的火塘上燒開。接著,說婚人用帶來的茶葉和口缸泡好茶,再用女方家的碗一碗一碗地把茶水按長幼順序送到女方家的人面前,姑娘面前的茶水則最後送。送上茶水後,說婚人便開始說婚,說小夥子多能幹、多誠實,男方家如何好,如何富有,你們家的姑娘嫁過去是好花配綠葉、金鞍配良馬等等。說了一陣就唱,唱了一陣後又說,如此反復,並把女方一家人說動心不可。如果說到一家的時候,姑娘的父母把擺在面前的茶水喝了,那就表示父母已經同意,姑娘也就會把擺在面前的茶水喝下,這門親事就算成了。如果任隨說婚人怎麼說,怎麼唱,女方家的人就是不喝茶,這說明還不到火候,說婚人要再加把油。有時無論怎麼說,怎麼唱,甚至連續幾晚都來說唱,姑娘家的人就是死活不喝茶,這說明女方家不同意這門親事,男方家就得另打主意了。

說婚時的茶水涼了熱,熱了又涼,這在獨龍族的婚戀中是一種有趣的現象。


婚俗:

丈夫要陪同新娘帶上一竹筒包穀酒,一腿豬肉到女方家看望,以表示對父母感恩。婚後,夫妻倆每生一個小孩,女婿就要送岳父岳母家一件禮品,如一口鍋,一個三角架,一把戲鐮刀等。

獨龍族家庭比較穩固,很少有離婚的。如有離婚,男方先提出離婚則女方家不退彩禮,女方先提出則女方家要退還全部彩禮。


節日:

獨龍族一年中只有一個節日——卡雀哇。節日的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各個家族自己擇定,一般是在農曆的冬臘月,歡度3天或5天不等。過年的第一天,婦女把自己精心紡織的彩色麻布掛於竹竿上,並把竹竿插在住房上方事先打掃乾淨的平壩上;入夜,主人和被邀請的客人圍坐在火塘邊飲酒互贈祝辭。第二天舉行射獵大典,祭山神;晚間,挨家挨戶喝酒,共慶佳節。年節裏最隆重的儀式是剽牛祭天,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歷史上獨龍族信奉原始宗教,在進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動時,遊客不能參觀祭祀活動。


禮儀及禁忌:

獨龍族人在外遇到陌生人時,總是雙手擱在胸前,臉轉向右邊,發出“咯咯”的笑聲,以示問好,接著小聲詢問:“請問你上哪兒去?”被問者笑答:“到那邊去”。當遠道來的客人進入獨龍族住屋時,屋中的男女老少都一齊站起來,並彎下腰發出陣陣笑聲,以示歡迎,接著溫和地招呼:“請你坐到這邊。”客人含笑鞠躬回答:“謝謝”。當客人堅持要走,主人就送至村外,並久久站立,含笑目送客人身影消逝。

倘若在路上與年輕獨龍姑娘相遇,她會笑著躲開。當客人來到獨龍山寨時,每家每戶都會帶著禮物來探望。獨龍族人攜帶禮口是不外露的,他們習慣藏在胸前的披氈裏,當來客人面前時,會默不作聲地站立,待看清客人後,才取出禮品,雙手捧給客人,並含笑低下頭,以示“對不起,請收下”,然後便匆匆離去。客人要微笑著雙手接禮品,並說“謝謝”。

獨龍族男女青年在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在確定婚姻關係時,均須由父母做主。婚姻結締一般經過說親和迎娶。男女青年相愛後,姑娘通常把自己精心織成的獨龍毯或綁腿送給小夥子。舉行婚禮時,全村都來祝賀,帶上茶葉、炒麵等食物,男方家同樣也用這些食物和水酒招待客人。

獨龍族歷來實行土葬。按獨龍族的禁忌,死者不能直接從大門抬出,必須在住房的後壁或地板上另撬開一條縫將屍體抬出。據說這樣做才不會繼續死人。凡屬正常死亡者,均埋在自家宅地不遠的地方。獨龍族認為,遠葬已故的親人是一件於心不忍的事。下葬那天,全村人停止勞動1日,遠近親屬和本村的人都帶來糧食、雞、酒等,向死者表示哀悼。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0 Mon 2011 00:32
  • 傣族

雲南傣族與古傣族“百越”人有淵源關係。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信仰小乘佛教。人口約1025128分佈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等地。傣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曆、傣醫藥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

dai_02.jpg finery_06.jpg huayao_02.jpg huayao_06.jpg peacockdance_01.jpg


習俗: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髮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裏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婚俗: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裏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

“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後,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婚禮之日雙方家裏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肴有象徵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徵愛情像鐵一樣堅實。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於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肴。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   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製的牛撒皮涼菜拼盤。

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的風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制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典型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乾巴、醃蛋、幹黃鱔等。


服裝:

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歎為觀止。只要瞭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誇張。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製。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製,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豔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帽,顯得瀟灑大方。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豔,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節日:

為傣族曆新年的慶祝活動,是我國最著名的民族節日之一。一般在陽曆4月13日至15日之間。屆時,人們先到附近佛寺浴佛,然後互相潑水以表達真誠的祝福,關於潑水節的來歷。曾留傳著一個遠古的神話傳說,您在旅遊中會聽到導遊的介紹。在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鬥雞、跳孔雀舞、擲荷包、龍舟比賽、放孔明燈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娛樂活動。其主要地點是景洪市。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昂族人口不多,分佈較廣,與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的漢、景頗、傈僳、佤、傣等民族長期交錯雜居,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受上述各民族的影響。

20110514080948887.jpg deang_05.jpg deang_06.jpg deang_08.jpg  

德昂族以農業為主,過去大多為其他民族的佃農。德昂族實行一夫一妻制,但在本世紀50年代邊遠山區的德昂族還保留著父系大家庭公社的殘餘。

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有紋身的習俗,過潑水節。過去大部分德昂族婦女不留發而剃光頭,裹黑布包頭,戴大耳墜、銀耳圈,穿藍、黑對襟緊身短上衣,腰間纏著刻有花紋的黑漆藤篾圈,老年或青年婦女均喜穿長裙,一般長至踝骨。

節日有“進窪”、“出窪”、“做擺”和“燒白柴”。


戀愛:

德昂族青年男女的戀愛和婚姻十分自由,父母和長輩一般不干涉,且戀愛和婚姻也不受等級地位的限制。青年男子可以任選配偶,未婚姑娘也可自主選擇物件。他們的戀愛生活有其非常豐富的內容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德昂族在婚戀上的傳統習慣法是:姑娘愛上哪個小夥子,不嫁是不行的。因此在毀戀問題上,姑娘有更多功的自主權和選擇權。

德昂族青年男女到了婚戀年齡,都要參加青年男女的婚戀組織,由這個組織帶領大家進行集體性的社交活動。男方組織的領頭人被稱為"司腦幹",女方組織的領頭人被稱為"阿巴幹"。這兩個組織帶領青年男女參加本村或外村的一些重大社交活動,如喜慶活動、節日活動、聚會和娛樂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為青年男女的相識和戀愛提供機會和場所。德昂族青年男女的戀愛,有兩個顯著的特別:一是以集體的形式進行,往往一群男子與一群女子約會,互相物色物件;或幾個小夥子相約同時去串一個姑娘。二是談情說愛的活動,往往在女方家進行。夜色降臨的時候,小夥子吹著動聽的葫蘆絲或彈著叮呼的玎琴,來到姑娘家的門外低聲地唱著情歌。這時,姑娘會舀一竹筒清水,輕輕拉開小門,然後回到自己的房內。小夥子見門開了,便走進去,來到後廳的火塘邊坐下。這時姑娘便拿著清水從房內走出,熱情招呼小夥子,又請喝茶又請嚼煙。小夥子也以禮加敬,拿出自己的煙絲請姑娘來嚼。之後,他們便在火塘邊甜甜密密地說起了情話。作為姑娘的父母,按德昂族傳統規矩,是不允許姑娘和小夥子在密林、河邊等幽靜的地方相會的,因此,對小夥子來自己的家中十分歡迎,會儘量創造條件,讓姑娘和小夥子不受干擾地在火塘邊談戀愛。

青年男女的愛情加深後,雙方會互贈禮物。姑娘把自己精心編織的小筒帕送給小夥子,筒帕上綴著鮮豔奪目的彩球,有的還把彩球綴在男方的耳筒上,小夥子則將項圈、手鐲和一個紅漆刷制的藤腰圈送給姑娘,有時,小夥子還會送一個自己親手編的背水簍給姑娘。之後,男女雙方就可以稟告父母,為他們舉行訂婚儀式了。

訂婚時,舉行一種叫吃茶的儀式。這種儀式於晚上在女方家舉行。屆時,男女雙方把村寨中的所有老人請來幫助說話和當證婚人。老人們圍住火塘,一邊商議男方家應給女方家多少禮,一邊教育男女雙方婚後要互敬互愛、養兒撫老等。當一切都妥當後,姑娘和小夥子雙手捧著一大碗茶,逐個敬獻給火塘邊的老人,以示謝意。接著,男方家派人回去報信,告知老人們已為這門親事喝了茶,做了主。男方家的人聽到報信後非常高興,立即興高采烈地把預先準備好的酒菜飯等挑到女方家,盛情款待老人們和女方一家。老人們吃喝完畢,臨走時會對姑娘和小夥子祝福,說幾句幸福吉祥的話。當老人們散盡後,吃茶的訂婚儀式才算結束。


婚俗:

德昂族青年男女結婚前,要先舉行認親儀式。屆時,男方的舅父、叔伯、歌姐等陪同男青年到女方家,用帶去的酒肉糖茶等熱情宴請女方家,並分別贈送禮品給女方家庭成員。認親過後,女方就請卜卦人選定吉利的日子作為婚期,然後再通知男方家。男方將彩禮于結婚的頭一天送達女方家。 德昂族在舉行婚禮的三天內,全村寨的人們都要到新郎新娘家做客,家裏無需生火做飯。新郎新娘的親戚朋友和小夥伴們都會來幫助料理結婚的有關事務,男女兩方家裏都忙忙碌碌,喜氣洋洋。 頭天晚上,男女雙方家裏賓客盈門,一派熱烈的節日景象。主人拿出香醇的米酒,請賓客開懷暢飲,新郎則跟在後面,給每一桌客人磕頭作揖,並接受賓客的祝賀。當天晚上,新郎新娘分別在各自的家裏挎著筒帕,裏面裝著草煙、蘆子、沙基和石灰盒,把同村寨的姑娘、小夥子請到客房裏,請他們抽草煙、嚼檳榔。姑娘和小夥子在一起笑啊,鬧啊!同時還對唱德昂族民歌。

按照德昂族的習俗,迎親和送親都要關夜間進行。到晚上11點左右,新郎和小夥子們在歌手的引導下,前往女方家迎親。來到女方家大門外,迎親者們停下,歌手唱起了(歡樂調),意即通知女方家迎親的隊伍到了!

女方家早有準備,聽到歌聲後,女方媒人取出一貢盤,裏面裝著各種禮物、花束和剪紙,讓新娘向家人、賓客逐一告別和敬拜。家人和賓客也對新娘囑咐再三,並送禮品給新娘。這時候,新娘會掏不住離別的傷感,一邊敬拜,一邊哭出聲來。

半夜前後,新娘來到男方家中,當新娘登上夫家竹樓的時候,歌手又唱起了(歡樂調),歌聲中,新郎捧著裝有鮮花和剪紙的貢盤,領著新娘,依次向長輩和賓客磕頭作揖,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和長輩們的關懷以及賓客的慶賀。長輩和賓客在向新婚夫婦祝福的同時,也送禮物給他們。

儀式結束之際,小夥子在幾個歌手的組織下,形成了人數眾多的歌隊,團團圍住院新郎新娘所在的竹樓,同時也把姑娘們圍在裏面,以集體對歌的形式,和姑娘們對歌。一時間,歌聲陣陣,此起彼伏,笑語喧嘩,歡聲雷動,婚禮沉浸在熱烈而歡快的氣氛中。

對歌要一直持續到天亮。等第二天太陽升起的時候,歌隊又簇擁著新郎新娘到女方家去領取包頭。屆時,新郎戴篾帽披毯子,在女方家的在門口接受女方媒人捧出的潔白的包頭。這時,歌手們需唱(對歌調)。該調的演唱形式是歌手和女方媒人一問一答,感情真摯,妙趣橫生。之後,女方媒人引導新娘對娘家的人逐一敬拜,同時贈送禮物。贈禮時,要先主後賓,先男後女,先老後少,所贈的物品為毯子、筒帕、花束、剪紙、糯米粑粑等。接著,歌隊簇擁著新郎,在歌聲中讓女方家的媒人把剛才接受的包頭系在新郎的頭上,同時祝福新婚夫婦家庭和睦,吉祥幸福。這樣,婚禮才告結束。

德昂族的婚配等級不嚴,只要姑娘和小夥子喜歡,百姓的兒子可以娶頭人或富戶的女兒,反之亦然。德昂族的傳統習慣法是:姑娘讓人看上了,不嫁是不行的。德昂族家庭夫妻感情融洽,離婚的很少。德昂族內部同姓不通婚,與其他民族聯姻的比較少。


節日: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為德昂族過沙甘節,也即潑水節。潑水節期間,有采花、潑水、堆沙、祭寨門等活動。德昂族過潑水節,男女老幼先要齊集佛寺,聽佛爺念經,用清水把佛寺內的釋迦牟尼佛像和神壇洗滌乾淨,每個信徒喝口洗佛的清水,由一德高望重的老人將沾有水的鮮花輕輕向眾人揮灑,然後才可以互相潑水祝福。潑水器俱必須乾淨,水也必須是清水。農曆六月十四、十五日為奧瓦薩節,即進窪,也即關門節;九月十五日為豪瓦薩節,即出窪,也即開門節。在進窪、出窪期間,不能串姑娘談情說愛。每年臘月初八日為燒白柴,全寨信徒前往寺院聽經,佛寺點長明燈,寺外堆白柴,點火焚之。德昂族以尊敬老人為榮,每年稻米成熟過新米節時,後輩子孫要把新米飯添給老人先嘗,然後全家人才開始進食。禁止直呼老人和長輩的名字,否則被視為無禮。


禮儀及禁忌:

在日常生活中,德昂族離不開茶,婚喪嫁娶、探親訪友,都以茶作為禮品,“茶到意到”。如參加婚禮時,要送一包紮有十字紅線的茶葉;參加葬禮則送一包用竹蔑或竹麻攔腰捆紮的茶葉。到德昂族人家做客,好客的主人將客人迎上竹樓後,會捧出一杯杯烤得焦香的濃茶遞到客人手中。

德昂族的竹樓一般都有兩道門,即正門和後門。室內堂屋中設火塘,堂屋的正壁上,設有佛龕,供放佛像和貼佛經故事畫等,旁邊供奉祖宗靈牌。外人一般只能從正門的樓梯上下竹樓,禁止橫穿甬道,從正門進後門出。佛龕和祖宗牌位禁止外人觸摸,也禁止在此掛放東西。客人不能坐客廳內家長的臥具。屋內不能隨地吐痰,不能用腳踩火塘裏的柴禾。

德昂族崇拜蛇,視村寨附近的一棵大樹為蛇樹,四周圍起圍牆,每年行一次素祭。蛇樹禁伐,禁人走近。每個村子都有村寨公共墓地,不分貧富貴賤,所有的死者都可入墓地安葬,平日一般不允許人進入並觸動墓地之物。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依族早在元明時期就進入封建領主制階段,從清代初期至本世紀50年代,封建地方經濟已成為主要的經濟形態。

buyi_01.jpg buyi_02.jpg buyi_03.jpg

布依族崇拜祖先,有的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而節日除了同漢族相同的“春節”、“端陽”、“中秋”外,還有極富本民族特色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等節日。

布依族婦女善於紡織和刺繡,蠟染工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色調淳樸、圖案獨特,深受各族人民的歡迎。


戀愛:

布依族青年男女無論以哪一種方式相識和戀愛,都會頻頻相見和約會,而每次相見和約會都少不了吹起那傳遞心聲的木葉。因此,到布依村寨走一走,寨子旁、小河邊、樹林裏、水車旁,到處都能聽見那悅耳動聽的木葉聲。

布依族青年男女經過一段時間的戀愛後,雙方情投意合,男方的父母就會托媒人到女方家提親和定親,並商定結婚的日期。等正式舉行結婚儀式後,新娘不留夫家,而是仍回娘家居住。這期間,新郎和新娘日不同行,夜不同宿,新娘只是偶爾來夫家探視一下即又回去。這樣的情況要持續1——2年時間,新娘才正式回夫家居住。當地人稱這種婚俗為不落夫家。


婚俗:

布依族青年男女結婚前,要舉行過彩禮儀式。由男方通知女方過彩禮的日子,女方同意後,男方即請媒人等帶上酒肉、煙糖、衣物等東西到女方家過彩禮。這種做法的用意一是與女方家商定婚期,二是向女方交結婚彩禮。過彩禮儀式舉行後,男女雙方都按約定的婚期積極籌辦婚事。

結婚前兩三天,男方家要給女方有送一頭肥豬,一隻公雞,一隻鴨,一壺酒和一些香燭,以幫助女方家操辦嫁女的筵席。到結婚之天,新郎家派出幾名小夥子和姑娘挑著糯米、酒內等前去迎接新娘。女方村寨中的姑娘,小夥子和孩子們,這時候可以舉行打接親儀式:用鍋灰去抹接親人身上擲,往接親人身上灑水……同時高聲叫喊:“把最好的穀種、菜種送給你們!”接親者面對“襲擊”反而興高采烈,不斷地向寨子裏的人們點頭致意,因為“種子”預示著新郎新娘婚後會“早生貴子”,且暗示著將來會豐衣足食。這種熱鬧的場面要到接親者來到新娘家的門口才告結束。

接親者到了女方家,受到盛情款待,先煙後茶再接喜糖,然後被請到豐衣足食。這種熱鬧的場面要到接親者來到新娘家的門口才告結束。 接親者到了女方家,受到盛情款待,先煙後茶再接喜糖,然後被請到豐盛的筵席上。席間,女方村寨中的姑娘身著盛裝,輪番前來唱敬唱歌,獻糯米酒,大有把接親者灌醉的架式。男方選的接親者都是經驗豐富之輩,只見他們從容應付,巧舌如簧,豈肯輕易就範?女方寨子裏的人們不甘心,男女青年又輪流上來和接親者對歌,俗稱對姐妹歌。只聽庭院裏歌聲陣陣,給婚禮增添了無限的情趣和喜氣。

席終,接親者挑著狀如銅鑼的糯米粑和其他和回贈禮簇擁著新娘離開了女方家。這時,女方村寨中的人們再次撳起打接親的高潮,以歡送新娘出嫁。 新娘打著布傘,在眾多送親者的陪同下,步行前往新郎家。按習俗,不管路有多遠,新娘都要在晚上雞進窩時走進男方家。進門前,男方要給女方關傘錢、背娃娃錢等。進門後,男主先招待新娘及送親者們吃晚飯,飯後唱(開櫃歌),展示女方陪嫁的東西,也向賓客展示男方家的富有。因為布依族有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所以要用女方家陪嫁的櫃子數目來決定新娘在男方家住宿的天數。如女方陪嫁兩個櫃子就住兩天,陪嫁三個櫃子就住三天。

新娘到男方家的當天晚上,要舉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動。荷包由女方家事先做好,由送親者帶到男方家,荷包的數目由男方家的歌師、歌手數及賓客數來確定,少則數十個,多則一兩百個。荷包有喜線穿著,可拉開和關攏,裏面裝著白果、花生等物,象徵早生貴子之意。此活動男女老幼皆可參加,一般由兩人一組,一人主唱,一人幫腔,男女不限,但需唱足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個荷包。由於這項活動有禮貌,有秩序,又風趣熱烈,所以參加的人很多,持續的時間也長,有時要進行一整夜,故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說法。各種娛樂活動實際上也是鬧新房的另一種形式。得了荷包的,還要唱兩首或四首(多謝歌)。

婚後,新娘在夫家住兩三天,就由伴娘陪同返回娘家,此後幾年,新娘基本不在夫家住,只是農忙和節日來往幾天,即又匆匆返回娘家。這種坐娘家的時間長短,主要看夫妻的感情而定,少則一兩年,多則三四年。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坐娘家的時間已越來越短,有的乾脆婚後就生活在夫家。

新娘結束坐娘家要來夫家常住,需要舉行戴假殼的儀式。假殼是形如畚箕的女帽,以竹筍殼為架,用青布包紮製成。由新郎的母親或嫂嫂抱住新娘,強行把假殼戴在新娘頭上,從此新娘就常住在夫家了。


節日:

農曆四月初八是布依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這一天要吃“牛王輕快”或糯米飯,也喂牛吃一點,並讓牛休息一天。布依族也和漢族一樣,過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布依族每寨均有一處老人房,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要祭祀老人房。節日之夜要打掃老人房和寨子,並用有刺的樹枝將老人房四周的路堵起來,3天之內禁止通行。二月二祭老人房期間,禁止外人進寨。違反規格者罰其買豬、買雞重新祭祀,還要罰賠償人們的誤工費。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樹和大羅漢樹,禁止任何人觸摸和砍伐。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布次族要舉行祭祀社神、山神的活動,全寨人聚集在一起,殺豬、殺牛供祭。羅平縣多依村公所板台村的布依族在供祭之日,外人不得進寨。


禮儀及禁忌:

布依族原始的住房是吊腳樓,隨著社會的發展,少數農戶現已建蓋起平房。房屋大多有數間,正中央一間為正堂,設有神龕,神龕下是一張供奉祖宗的供桌。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觸動神龕和供桌,也不得在供桌上擺放東西。布依族熱情好客,家中來了客人,不管其酒量如何,布診族同胞習慣先斟一大碗自釀的米酒奉上,客人必須量力而行,或多或少喝一點。火塘是布依族家庭的核心,火塘邊的三腳架忌諱踩踏。

布依族婦女生了小孩後,按本民族的習俗,親戚朋友都要給產婦送禮以示祝賀。送禮必須送雙數,如2包糖、20元錢、2頂小帽子等。布依族認為,雙數是一個喜慶、吉祥的數字。孩子體弱多病,父母就要給他尋找保護人乾爹、乾媽。尋找乾爹、乾媽有兩種方法:一是擇吉日在家等候,3天內第一個登門的人,在路上等候第一個過往的行人,即為保護人。如果有幸成為布依族孩子的保護人,應該接受主人家的酒肉款待,給孩子取一個好名字,說些吉利的話,祝孩子健康成長。臨走時,應留下點錢物給孩子做紀念,以後還要和乾兒子或幹女兒及其兒母保護聯繫。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0 Mon 2011 00:18
  • 白族

雲南白族人口約140萬,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于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善種水稻。大理雪梨、賓川桔柑都是馳名中外的特產,白族有本民族語言,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信仰佛教。白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創世紀》、《火燒松明樓》、《望夫雲》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不少被編入戲劇上演。

bai_02.jpg bai_04.jpg sandaocha_01.jpg sanyuejie_01.jpg  


習俗:

白族家庭裏,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講究的茶禮,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點。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白族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白族就餐很講禮儀,長輩、客人坐上首,晚輩依次坐兩旁或下首,並隨時要為長輩和客人添飯加湯,熱情待候。

wedding_01.jpg


婚俗: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時講究先上茶點,後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食俗:

平壩地區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的白族則多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為主。

因鮮菜常年不斷,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鮮菜和各種醃菜。白族婦女大都善作醃菜,醃菜的種類很多,除醃制鮮菜外,還做豆瓣醬、豆豉、麵醬;劍川、鶴慶的白族常採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製成各種風味菜。

肉食以豬肉為主,除用鮮豬肉做各種炒菜外,還喜醃制年豬,加工成火腿、臘腸、香腸、豬肝、吹肝、飯腸等精美風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歡大鍋牛肉湯,食用時要加蔓菁、蘿蔔、蔥等佐料一起食用。臨河而居的白族,擅長水鮮烹調。

白族大都喜飲酒,由於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種類很多,制酒時常用40多種草藥製成酒麴,製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幹酒為傳統佳釀。另外還有一種糯米甜酒,是專為婦女和孕婦製作的,據說有滋補和催奶的作用。

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內放米花和奶,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的風味菜肴很多。生皮是為白族逢年過節必備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種辛麻辣拌成的冷葷菜。毛驢湯鍋,是用毛驢肉燒制而成。柳蒸豬頭也是白族傳統名菜之一,是用豬頭放在柳條架上入鍋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節特製的糕餅,用發酵麵團加佐料蒸制而成。


服裝:

男子的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繫皮帶或繡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等字樣。繡荷包是愛情的象徵,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繡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繡花“百節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於頭頂,並以鮮豔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腰系繡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髮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繡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居住在大理洱源縣的白族婦女喜歡的一種頭飾叫“登機”,它是姑娘心靈手巧的標誌。


節慶: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家蓋新房,全寨來幫忙,這是布朗族的一條古規。新房子落成後,主人全舉行賀新房儀式,用酒肉來招待全寨的親友,其儀式與傣族的賀新儀式相同。

bulang_01.jpg bulang_02.jpg bulang_03.jpg bulang_04.jpg finery_01.jpg

賀新房儀式一般是在正午太陽當頂的時候開始。新房周圍槍炮齊鳴,有的放火藥槍,有的放鞭炮,有的燃放自己製作的爆竹。

最先上樓的是抬牛頭的小夥子,他們邊唱著祝福的歌,邊跳狂歡的舞,每唱完一段歌登上一層樓梯。

這時,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們手持盛滿清水的面盆和缸子,站在樓梯的兩邊,不斷地把清涼的祝福水潑向小夥子們,弄得小夥子們一個個濕漉漉的,像落湯雞一樣。抬箱子的壯年人,抱著厚厚墊褥、被子的已婚女女,抬著飯菜的姑娘們依次跟著上樓。

大家都上樓以後,把東西擺好,然後由壯年人在火塘上安鐵三腳架,並架柴燒火。 安好鐵三腳架、燒起火後,賓客 們就開始圍在一張張篾桌上喝酒,吃肉,唱賀新房的歌。有的還要舉行栓線儀式,預祝新房的主人大吉大利。


戀愛:

夜訪是布朗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另一種方式。夜訪分群訪和獨訪兩種。前者屬於社交和聚會的性質,後者純粹就是去談情說愛。夜深人靜的時刻,小夥子或幾個相邀,或單獨行動,來到姑娘家樓旁,彈起三弦琴,用優美悅耳的琴聲逗引姑娘注意。對於夜訪者,姑娘一般不能拒絕,她會主動地打開房門,熱情地招呼小夥子到家裏的火塘邊坐下。

接著,他們一起唱歌,一起說笑和娛樂,父母是不會干涉和反對的。如果夜訪者只是一個人,那麼,姑娘和小夥子就會在火塘邊敘說綿綿的情話。一般情況下,群訪用於初次來姑娘家,獨訪則是男女雙方都比較傾心或對女方家已比較熟悉的情況下採用的形式。為論是哪種形式,夜訪者都要在姑娘家住宿,這已經成為女方的一種義務。一般是讓夜訪者往在火塘的左側,姑娘則回自己的房內歇息。夜訪只能男方到女方家,女方則不能到男方家去。夜訪冒,如男方已和女方比較熟悉,且相互傾心,那麼男方也不一定進女方家,只要男方在樓旁彈響三弦,女方會意,自然會出來與小夥子幽會、談情。 布朗族青年男女通過各種形式相識和戀愛,並確定戀愛關係後,男方就會把事情告訴父母,父母正式提親。

女方父母如果同意這門親事,就會收下禮物,同時邀請親朋好友和寨中老人來抽草煙和喝茶,再向大家公佈這門親事。大家如無異議,這樁婚事就定下來了。


婚俗:

布朗族青年男女結婚需要舉行兩次婚禮。

青年男女通過自由戀愛,雙方感情融洽,男方父母就請媒人給女方家送去茶葉、鹽巴等禮物。女方家收下後,男方就可以請祭司卜卦,選擇吉日結婚。

結婚前一天,男女雙方要分別送給本村寨的長老草煙等禮物,請長老向全村寨的人發佈結婚的消息,請長老向全村寨的人發佈結婚的消息,並邀請全村寨的人都去喝酒吃肉。結婚當天,男女兩方都要殺豬置酒。熱情款待親朋好友和全村寨的鄉親。同時還要把剩餘的豬肉切成許多小塊,用竹片穿起來,全村寨每戶送一心。豬心和豬肝則剁碎後煮進糯米飯中,請兒童們來吃,以祝新婚夫婦早生貴子。

舉行婚禮前,要置辦最豐盛的酒席招待村寨長老、頭人和族長,飯後再請他們主持婚禮,並請他夥為新郎新娘的心和靈魂都已拴在一起的拴線。當象徵著新郎和新娘和心和靈魂都已拴在一起的拴線儀式結束後,新婚夫婦要拿芭蕉葉包的一包飯和一包菜到佛寺去行滴水禮,請佛爺念經禱告和祝福。

布朗族青年男女婚前有充分的戀愛和交友的自由,在舉行婚禮的當天晚上,新娘還要設宴款待自己交往過的男朋友們,以回憶過去的友誼,期望今後能友好相處,並接受男朋友們的祝賀。這時候,新娘和男朋友們都以歌聲來問答和交流,並伴有錚錚的琴弦聲,使婚禮充滿別具一格的情趣和韻味。

結婚當晚,新郎新娘各住一處,並不同房。第二天雞叫頭遍的時候,新娘和女伴悄悄來到新郎的住處,推醒新郎,並帶上早已準備好和東西,一起匆匆來到女方家。這時候,岳母早已等候在竹樓門口,見女婿來到,把一件新上衣送給女婿。新郎則取出兩支用芭蕉葉裹好的臘條插在門上,作為結婚的象徵。這種習俗被稱為"偷女婿",帶有儘早拜謝女方父母的意思。新婚夫婦進入房間後,女方家早已賓客滿座,新郎新娘要一一拜見,並接受老人們的祝福的拴線。

按布朗族婚俗,這次婚禮之後,新郎仍在男方家勞動、生活,只是晚上才到妻子家住宿;新娘則勞動、生活、居住在娘家。這樣的生活一般要經過三年。這期間,女方生育的孩子由女方家庭撫養,同時也屬女方家庭的成員。三年後,夫妻恩愛,感情融洽,就可以舉行第二婚禮。屆時,妻子就攜子女正式來男方家生活。個別感情不和的,就可以在這三年內離異。

第二次婚禮屬正式婚禮,其隆重程度要超過第一次。屆時,新娘頭上綴滿鮮花,打扮得漂漂亮亮,在眾多送親者的陪同下來到男方家。一路上要燃放鞭炮,高奏鼓樂,一派喜慶氣氛。陪嫁的物品和財產有:茶樹、竹蓬、豬、牛、鐵鍋、衣服、首飾以及自行車、電器等,個別的還有汽車、電器等,個別的還有汽車、摩托車。這時候,新娘要啼哭。以表示離不開父母和兄弟姐妹。到了男方家後,婆婆在樓門口給新娘一條新筒裙,新娘把這條筒裙和第一次婚禮時母親給新郎的上衣疊在一起,以示夫妻今後永不分離。送親者們則同女方家一一清點和交驗陪嫁的物品和財產,並立字為憑。這親者同時還拿出四對蠟條,讓新郎新娘互相交換,以作為第二次婚禮的象徵物。接下來,由村寨中的長老為新婚夫婦拴線,並致以吉祥的祝福。

儀式結束後,男方家盛宴招待賓客,大家喝酒吃酒,笑語喧嘩,紛紛祝賀這對夫妻幸福美滿,白首偕老。飯後,人們一邊唱歌,一邊跳舞,以示慶賀。布朗族的兩次婚禮這才結束。

布朗族結婚自願,離婚自由。在訂婚階段,如雙方不願維持婚約,彼此送一串檳榔即可解除。如離婚,則女方不參加離婚儀式,由其父或兄代表。屆時,提出離婚的一方殺一頭豬,把豬肉分給全村寨的孩子們吃,讓孩子們在村寨裏大聲宣告某某和某某已離婚。這樣,民俗形式上的離婚就正式生效。也有剪斷蠟燭表示離婚的。離婚時,妻子在夫家住不滿三年的,可以將自己的財物帶回;住滿三年的,財物由男女雙方平分。


節日:

每年農曆二月和七月,要舉行全寨性的祭寨神活動,祭祀活動持續3天。屆時寨門外高懸木刻、蔑盤等,以示禁止外人進寨,本寨人和本寨的客人也不得出入寨門,違者罰祭豬一頭。布朗族還把村寨附近的參天古樹視為神樹、龍樹,每年要舉行祭祀活動。祭祀期間,不准吹口哨,不准玩樂器。祭祀後3日之內,嚴禁外人進入本寨,也不允許任何人接近龍樹。平時禁止砍伐神樹及其周圍的樹林,不准在其中挖土取石,更不允許任何人在神林區內大小便。


禮儀及禁忌:

布朗族的住房有地居式和竹樓兩種,一般分裏屋和外屋兩部分,裏屋為主人的寢室和存放東西處,外人不得進入。西雙版納布朗族住竹樓,登上布朗族的竹樓需脫鞋或換拖鞋。樓上室內火塘上的三腳架禁止踩踏,也不能從火塘上跨過,外來人不能將自己用過的三腳架支在布朗人家的火塘上。布朗族每個家庭都供有家神,一般供于家裏尚屋內的中柱上,用芭蕉葉、甘蔗葉、蠟條等拴紮而成,禁止觸摸。布朗族男子大多包白色或黑色頭帕。頭帕是布朗族男子尊嚴象徵,嚴禁外人觸摸。

布朗族通用傣曆,過年節也和傣族的潑水節在同一時期(即西曆41315日),但不劃龍船也不舉行潑水活動。這一天,家家吃紅糖糯米粑粑,互相拜年,參加趕擺和放高升等。

歷史上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一般每個寨子都有奘房。進入布朗族村寨的奘房時要脫鞋。奘房內佛龕前的台板地和佛爺、和尚的臥室,不能隨意進入。不能用手摸佛爺、和尚和老人的頭部。

參加布朗族的婚禮,應接受新郎、新娘的 洗禮。一般當客人來到主人家竹樓前時,站在樓梯口迎接客人的新郎、新娘,一人捧水壺,另一人持毛巾,為來客倒水、卷衣袖,讓客人洗手,然後入席。

布朗族村寨有村社公共墓地“ 山”。 山之地不允許外人進入,不允許砍伐 山的樹林,也不能採摘樹葉。

布朗族婦女懷孕後,忌諱關往奘房賧佛和參拜佛爺。孕婦也忌諱參加別人的婚禮和葬禮,一般不能參加各種祭典。嬰兒出生後,在偏廈的屋簷下或牆縫中掛一束帶有綠刺兒的樹枝,向親友報喜。參加祝賀布朗族新生兒出生,按本民族習慣,應帶兩碗米、一隻雞、一塊紅糖。外來客人可視情況贈送相應的錢物,以示恭賀。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本世紀50年代阿昌族已經發展到了封建地主經濟階段。阿昌族以農業為主,水稻是主要農作物,較早地接受了漢民族文化,學習了先進的生產技術。

achang_001.jpg achang_002.jpg achang_008.jpg zhibu_01.jpg

阿昌族手工業發達,特別是鐵刀具生產最為著名。阿昌刀的特點是鋒刃堅韌、耐用和美觀。

阿昌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喜歡唱山歌。阿昌族衣著黑色,年輕媳婦喜歡在高包頭上罩塊黑布,前面起,後面斜拖在脖後,穿對襟短衫黑筒裙。未婚男子打白包頭,已婚男子打藏青包頭,青壯年在腦後留一尺多長的包頭布,小夥子隨身佩帶腰刀。

阿昌族信鬼靈,崇拜祖先,有些地方的阿昌族和傣族一樣信仰小乘佛教,過潑水節。每年農曆正月初四"窩樂節"是傳統民族節日。


戀愛:

阿昌族青年男女在相識和戀愛的過程中,雙方都會互贈禮物。這種互贈的方式既是一種特殊的遊戲,又是雙方情誼的象徵,同時又有相對固定的內容和程式,它是青年男女結成佳偶的橋樑。當小夥子在對歌、娛樂、聚會等場所看中某個姑娘後,就用遞煙的方式,請對方收下自己的煙盒。若女方收下自己的煙盒。若女方收下男方的煙盒,就意味著女方開始對小夥子有意了。那麼,過十天半月後,姑娘就會送給小夥子一件綴有螞昨花的織品和一包香煙。這些東西用紙包好,再用彩線捆好送給小夥子。如果彩線結的是活扣,就表示姑娘對小夥子有愛慕之心,願意和小夥子繼續往來和進一步加深感情。如果彩線結的是死扣,就說明姑娘不願繼續與小夥子往來,表示拒絕。小夥子接到姑娘用彩線結成活扣的禮品後,知道了姑娘的愛慕之心,就會用自己親手製作的一保銀簪回贈姑娘,拴上兩朵串有閃閃發光的彩色珠子的螞昨花,再加手鐲、銀鏈、銀扣等,用漂亮的紙包好送給姑娘,表示自己真心誠意地愛上姑娘。姑娘接到男方的禮物後,如願與小夥子結成終身伴侶,就會用自己親手紡織的阿昌布做一件對襟衣送給小夥子,表示和對方成親。如果姑娘這時候反悔,不想和小夥子成親,就會到商店買一個枕頭回送,表示賠禮道歉,請小夥子另找物件,阿昌人上述互贈禮物的過程稱為換手藝,包括相送、回禮、再贈送、再回禮等四個階段。

當姑娘和小夥子心心相印、又完成了上述互贈禮物的過程後,他們就可以約定佳期,舉行婚禮了。


婚俗: 

阿昌族歷史上曾有搶婚和逃婚和習俗。搶婚一般由以下兩種原因引起:一是男女深戀,但女方父母不同意,兩人只好商定由男方來搶婚,造成既成事實後,迫使女方父母同意;二是訂下婚約後姑娘反悔,男方不甘心,只好強搶,迫使姑娘就範。逃婚一般發生在雙方父母都不同意的情況下,戀人只好雙雙逃走,以此爭取婚姻的自由。上述習俗由於時代的變遷和觀念的變化,現已基本絕跡。

阿昌族結婚按長幼順序進行,如長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結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于姐姐結婚。如弟妹先于哥姐結婚,則要舉行"跨越禮"和給哥姐一些錢,以對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


節日:

阿昌族也有過年習俗,從臘月二十四起準備過年。初一至十五忌舂碓。犯忌認為牛馬不吉,會招引虎豹入寨咬死豬羊。釀甜白酒,做米涼粉,點豌豆粉,罐醃臘醃菜、豆鼓、豆腐等各種風味副食,由主婦操持,之前婦女要淨手,忌串門,否則認為醃制副食品味不好甚至會腐爛。年三十晚吃年飯,飯前先擇佳餚到寨頭神樹下祭獻寨神,再回家祭家祖神靈。祭時,戶主率全家磕頭揖拜並燃鞭炮祭奠。忌未祭先食。

初一晨,婦女休息,由家中男子搶挑水井裏的第一擔水。去時,男子執紙火香燭、大米一把及硬幣數枚,放井邊以謝水井神。初一全日忌掃地。初一忌走親訪客。初二合村歡聚於秋場祭秋神,豎秋杆,謝絕婦女參加,謝絕外寨人進秋場。首次打秋須請寨中長老主持祭祀並擇一男童打秋後,眾人才可上秋娛樂。


禮儀及禁忌:

阿昌族的臥房分佈在正堂兩邊,老者居左邊,其他居右邊。男性長者忌進已婚晚輩的臥室。未婚男子可住廂房或廂房樓上。女性忌住樓上;男子在樓下,忌婦女上樓。忌婦女跨踩農具工具。

阿昌族熱情好客,尊老愛幼,有許多優良的傳統禮儀。有客來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飯禮讓上座,如客人年輕輩分小可推辭坐邊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禮讓就接受。阿昌族待客有勸飯習俗,無論會喝酒、喝茶否,忌諱客人不接受;遇勸飯時,無論已飽否都應伸雙飛捧碗相接;雙手接遞或起身行禮,視為恭敬。通常勸飯是象徵性的,通過勸飯講情說意,乃至唱勸飯山歌抒情,表示歡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緣由。

阿昌族解除婚約婚誓,須退回盟誓的相片及頭髮。忌燒毀相片、頭髮,否則認為照片及頭髮燒毀後,人會大病乃至會瘋。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門習俗,上門男子須改名隨女方姓。阿昌族婚禮舉行3天。在婚禮中新娘、新郎逐桌去敬糖茶,客人喝畢放少許錢幣於杯中。


阿昌族喪俗:

行土葬俗。少數患惡病或婦女難產而亡者,須先行火葬再棺木土葬。死於寨外者,忌抬回寨內。人死後殮棺時屍體忌人、貓、狗等動物跨越。死者可帶生前喜愛之物殉葬,但忌帶金屬物,故死者生前鑲牙也得敲掉。阿昌族在舉行喪禮時多由“活袍”主持,徹夜誦經,敲鑼奏哀樂,高唱“孝歌”。出殯後,禁忌動鑼、抬喪棒等,否則認為寨中又會死人。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氏族社會時期,雲南就生活著“羌、濮、越”三大族群,他們是雲南最早的先民,秦漢時期總稱為“西南夷”。後經歷代的不斷遷徒、分化、演變、融合,到了明、清兩代,各族的分佈和特點才趨於穩定。

20090521050408555.jpg

現在,雲南除漢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還主要聚居著25個民族……

雲南少數民族

 

2008110132131918_2.jpg

 

阿昌族

 

 

2008112171048410_2.jpg

 

布朗族

 

200811511129951_2.jpg

 

白族

 

20081119125877_2.jpg

 

布依族

 

 200811685331606_2.jpg

 

德昂族

 

200811191717777_2.jpg

 

傣族

 

 

2008113134717131_2.jpg

 

獨龍族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乾巴菌又稱為松毛菌。

12(13).jpg

每年七至九月生長在馬尾松樹下,這種菌沒有菌蓋和菌褶,一簇簇地生長,狀如牛馬,人們又把它形象地稱為“牛牙齒菌”。乾巴菌剛出土時,呈黃褐色,老熟時,變成黑褐色。乾巴菌肉質堅韌,富含鈣、鐵、硫胺素和蛋白質等營養成份。乾巴菌有一股酷似醃牛肉幹的濃郁香味,雲南人把醃牛肉幹稱為乾巴,因而此菌得名乾巴菌。

 

乾巴菌宜於炒食,葷、素皆宜。素炒時,用將乾巴菌撕為細絲、洗淨,配加青椒絲、大蒜、鹽等,炒熟即可食用。這道菜沁人肺腑,有濃郁的牛肉幹香味。葷炒時,將洗淨的菌絲浸入雞蛋清,在油鍋中滑一遍,再加入火腿絲、青椒絲、鹽等佐料,炒熟後,盛入盤中,淋上少許芝麻油。這道加了火腿的菜肴,使得火腿和菌的鮮香相輔相成,香氣更加濃郁,滋味更加醇厚,食後令人久久難忘。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雲南人習慣把腐乳稱為鹵腐,鹵腐是以豆腐醃制而成的一種佐餐醬菜。路南腐乳,色呈紅黃色,香辣可口,入口化渣。是雲南省著名的醬菜品種之一。

2010062316385297.jpg


路南腐乳產于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舊稱石林縣為路南縣,故所產鹵腐稱為“路南腐乳”。石林縣境內有著舉世聞名的喀斯物地貌,山清水秀,相傳製作鹵腐的歷史已有百餘了。用發源於本縣黑龍潭的巴江水製作豆腐,其品質上佳。用此上佳的豆腐和傳統工藝加工出來的鹵腐,色澤紅黃,富有彈性,細膩潤滑,入口即化,是色、香、味俱全的佐餐品。路南鹵腐遵循冬產,春貯,夏銷的原則,素為雲南各族人民喜愛。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咖啡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飲料作物,與可可、茶葉並稱為世界三大飲料,其產量和消費量則居三飲料之首。咖啡原產於非洲熱帶地區。由於咖啡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蔗糖以及澱粉、葡萄糖,咖啡鹼等物質,香氣濃郁、滋味可口。

54599.jpg

從十五世紀以來,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上有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種植咖啡。咖啡是茜草科咖啡屬的多年生常綠灌木或小喬木,種類很多,被廣泛種植的有小粒種、中粒種、大粒種和艾瑟爾薩種,其中被稱“香咖啡”的小粒咖啡種產量最多,約占咖啡總產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雲南省南部和西南部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以及低熱河谷地帶均適宜種植小粒種咖啡。雲南種植咖啡已有八、九十年的歷史。雲南所產咖啡均為小粒咖啡,顆粒均勻飽滿、味醇和,香氣高,出口頗受歡迎。近年來臨滄、保山、德宏、西雙版納等地、州因地制宜,利用和發揮自然優勢,逐步擴大咖啡種植面積,產量穩定增長,展示出可喜的發展前景。

COTCSLOGO.jpg  


文章標籤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