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去哈尼人一直沿襲著古代遺留下來的“搶婚”的習俗。搶婚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男方親屬相中姑娘之後,不經媒約提親,也不讓男女雙方認識交往,便組織一幫小夥子把姑娘偷搶回來,由男方家長或親戚主持,讓他們結為伉儷。

hani_01.jpg hani_04.jpg hani_09.jpg

另一種情況的搶婚,是在自由戀愛的基礎上進行的,雙方相互愛慕,他們將自己的心願告訴了家長。男方已備禮品請媒人多次到女方家登門求婚,但女方家長百般阻撓,不願成全女兒的婚事。兒女們為反對長輩對婚煙自由的束縛,便合謀策劃出“搶婚”的喜劇。

hani_12.jpg changlong_01.jpg hani_10.jpg

“搶婚”那天,男方邀約幾個知心朋友,埋伏在事先選定的地點。女方按預約或藉故背水,或 藉故上山砍柴,或下地勞動,以擺脫父母的控制,來到指定的地點讓自己心愛的人“搶”去。當姑娘出現在指定的地點時,小夥子們一擁而上,拉住她往男方家跑去。被“搶”的姑娘雖然滿心歡喜,但這時要徉裝掙扎,拼命大哭大叫,讓寨裏的人知道她“搶”了。女方父母聽到呼救聲,雖然心中已明白是怎麼回 事,仍手持棍棒佯裝追趕。姑娘被“搶”走之後,被送到男方的親友家藏上一二天。之後,男方父母再次請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把姑娘已被“搶”到男方家的事公開告訴女方父母。女方父母見木已成舟,只好同意婚事。


戀愛:

哈尼族男子和女子一般長到十五六歲就開始改變衣飾,表示已經長大成人,接著進入戀愛和結婚的階段。哈尼族青年男女,婚前的社交活動是自由的,村寨中還設有專供青年男女進行娛樂和交往活動的場所。叫做“公房”。

姑娘和小夥子可以公房裏盡情地娛樂遊戲和談情說愛。他們時而在公房裏嬉戲,時而在山林間出沒,時而在草地上跳舞,時而互相對歌,時而在一起促膝私語,時而又出雙入對……一旦情投意合,兩廂情願,就可以在公房訂下終身。青年男女一旦結婚成家,就不能再去公房,也不能再參加類似的交往活動,如果離了婚,就又享有同未婚青年一樣的權利,可以在公房或其他場合繼續進行男女社交活動。有些地方的哈尼族未婚男女青年還成立了自己的社交活動,協調愛情糾紛,並協調不同村寨間男女青年的愛情關係。


婚俗:

生活在墨江一帶的哈尼族,新郎在表兄弟和同齡夥伴的陪同下前去迎親。到了新娘家後,要拜見岳父岳母,並經岳父岳母同意才能娶走新娘。新娘離家的時候痛哭不止,這就是哭婚的習俗。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新要哭婚,表明她對父母和家人的感情越深。新娘在弟妹和親友的陪同下,一路哭到新郎村寨門口才止信送親的隊伍則挑著背著嫁妝,一直送到男方家。嫁妝通常有箱櫃、衣服、被褥、農具等,還有糯米飯、染成紅、黃、白三色的幾大摞糯米粑粑。嫁妝中還必須有舅舅送給新娘的一件蓑衣,一隻巴籮,弟弟送給新娘的一根手鏈和一根背帶。這些東西要沿路讓人看清楚,以顯示其富有和華麗。一路上嗩呐聲不斷,逢村過寨還要鳴放鞭炮。無論天氣如何,新娘都要打一把花傘。

在紅河一帶,男方要請一對父母兒女都健在的中午男女去迎娶新娘。新娘家則盛情款待娶親者、親朋好友以及村寨中的長老和歌手。迎親者在娶親儀式上要當眾交出三枚小貝殼作為娶親的憑證。這時,歌手開始唱起古老、莊嚴而幽怨的哈尼(送嫁歌)在歌聲中,經過精心梳妝的新娘在女伴的陪同下,挽著盛有衣物的花竹籃或挎著筒帕,傷心地哭泣著離開了娘家。出了新娘家門後,迎親者要遭到村寨中姑娘和小夥子的鞭打,只准挨打,不准還手,直到出了村寨門才停止。這時候,新娘早已領著一群小夥子在半路上等候,看見新娘到來,就立即點起三把松明火,並排置於路的左邊、中間和右邊。同時在路的左右兩邊分別插上一根金竹、兩根金竹之間拴一根白絲橫欄在路上。新娘過來,跨過火把,扯斷白線,就表示她正式成為夫家的人了,新郎就可以把新娘娶回家。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哈尼族,迎親方式是領婚:男方家派出媒人、弟弟或堂弟去女方家把新娘領回來。領婚者到了女方家,新娘卻被女伴藏起來了。領婚者絞盡腦汗地商討對策,不停地與女方家的人交涉,千方百計地要找到新娘。想盡種種辦法,通過層層關卡,最後領婚者終於找到了新娘,又經過一波三折,女方家才同意領走新娘。領到新娘返回男方家的路上,領婚者都要高聲歡唱,以慶賀領到了新娘。

墨江一帶的哈尼族娶到新娘後,要請巫師為新郎新娘祝福並驅鬼,完成這個儀式以後新娘才能進男方家的門。進門的時候,新郎高高站在門上,讓新娘從底下通過,表示女人要聽男人的話;跨門檻時,新娘要右腳先進,左腳後進,這樣以後才能兒孫滿堂,榮華富。新娘進家後,首先要用豬頭向灶神和祖先神靈磕頭祭奠。第一頓飯要由婆婆陪同新娘進餐,其他人不能參加。紅河一帶,新娘到了夫家後,先向祖先神位磕頭,再向婚宴上的長者敬禮,接著吃下新郎親自送來的一碗米飯,表示永不變心。在西雙版納,要由婆婆在村口為新娘穿上白色裙子,然後才能進入村子。到了甲方家門口,男方的已婚姐姐剪下三根頭髮,為新娘洗手洗腳,新娘才能進入大門。婚禮酒宴上,新郎新娘要先吃公雞肉和豬右前腿,然後給賓客一一敬酒。這時,由會唱哈尼調子的老人來祝福新娘頭胎生女兒,二胎生兒子,並勸戒夫妻要和睦相處,白頭到老。婚禮的最後是強迫本村年齡較大而未婚的人吃豬尾巴。

墨江、紅河一帶,新婚之夜,禁止新郎新娘同房,據說同房會導致愛情不長久。由送親的女伴陪同新娘在洞房裏說話,或鬧洞房,或請新郎新娘表演節目等。這一夜,新郎新娘要分紅雞蛋、紅糖、糖果、香煙等給賓客吃,以示喜慶。賓客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參加唱歌跳舞,盡情歡娛,通宵達旦。 新娘到了男方家,要舉行一定的儀式,以表示她已成為男方家庭的正式成員和村寨的正式成員。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哈尼族,新娘要在新婚第二天參加砍柴燒火的儀式。在墨江等地,新娘第二天雞叫時要到河裏或穢槽邊去背水,用背回來的水燒火做飯招待客人。新婚夫妻還到地裏共種一糖瓜,以象徵今後幸福美滿,兒女興旺。紅河、元江一帶,新娘第二天雞叫頭遍去背水時,要撒一把米到井裏或河裏,表示自己已成了喝這口井,這條河水的人。

舉行完婚禮後,一般要回門。紅河一帶,新娘于第二天隨送親的人們回門,並帶回糯米粑粑等食物分給家人和鄰居、親友品嘗,下午再返夫家。在墨江等地區,新娘于結婚的第二天回門,且一回去就在娘家長住,只有農忙時丈夫來喊才到夫家住幾天,直到生下第一個孩子才到夫家長住。在西雙版納一帶,新婚三個月內,新娘在公公、叔父的陪同下,來娘家回門,並攜帶禮物給娘家,返回時,娘家也贈送禮物給新娘。 哈尼族還保留著男方到女方家上門的習俗。這種上門的婚禮比較簡單:由一長者做媒,選定日子帶一筒酒于黃昏時把男子帶到女家。男子隨身攜帶一頂篾帽,一床被子,女方家殺一隻雞招待媒人一餐飯,婚禮便告完成。

哈尼族青年男女結婚後生了第一個孩子,一般就要與父母分家獨立生活,但也有不少家庭關係和睦,但也有不少家庭關係和睦、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哈尼族家庭關係中,以長者為尊,晚輩很尊重長輩,也很聽長輩的話,在家庭中,夫妻關係融洽,離婚的較少。如離婚,則要舉行簡單的儀式;由一中間人主持,男方砍一木片,兩側各砍三道小口,然後將木片破成兩半,各拿一片為憑證。有的地方要吃最後一餐離婚飯,吃飯時桌子中間放一根柴,表示從此以後斷絕關係。


節日:

哈尼族以十月為歲首,所以每年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屬龍日要過“十月年”。節日期間,各家各戶殺 豬殺雞、舂糯米粑等,祭祀天地、祖先。“二月節”是哈尼族另一個較隆重的節日,一般1年一小祭 ,12年為一大祭,於每年二月第一個屬龍日開始,為期3天。節日期間村寨集體殺豬祭祀龍樹林、寨 門神、水井神等,同時全村男女老幼歡天喜地打婦街心和房前屋後、陶洗水池、收拾房屋、淨身換 衣,由宗都頭人召集,擺長街宴。節期,要將塗有狗血的木刀、木棍懸掛於村口,以示謝絕外人進 村。不慎而闖入者或寨中客人,必須等祭祀活動完畢,才能離開寨子。除此以外,每年農曆六月的 第一個屬虎日,為哈尼族過“六月節”;農曆七月第一個屬虎日舉行祭天儀式,外人和婦女不能參 加;農曆八月至九月的屬龍日和屬狗日為哈尼族的“新米節”。新米節的新米必先祭祖,後喂狗, 然後全家人才開始享且。


禮儀及禁忌:

哈尼人家的住房,一般正房中間有一大間為堂屋。在版納地區,堂屋東面一間為家長的臥室,臥室 內設有祭祖處,外人不能擅自入內。火塘是哈尼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鍋莊石或三腳架,切記不 能用腳踩踏,不能向火塘內吐口水,不能用腳扒火塘內的柴頭,也不能從火塘上跨過。哈尼族人家 的門檻忌站、忌坐、忌諱用刀砍。未婚女青年和寡婦忌諱在寨內生育。

哈尼族熱情好客,家中來了客人,主人總是把自製的煙絲裝到煙嘴裏,把煙筒奉到客人面前。客人 如果不抽煙,應該非常有禮貌地加以謝絕。

在屋內看見老人進來,要主動讓座。給老人遞煙、遞酒、遞茶要雙手捧上,躬身示禮。給老人遞煙 筒要握住煙筒的下端。在老人面前不能蹺二郎腿,不吹口哨,不高談闊論。走路不能從老人面前走 過,要從老人身後繞過。殺雞時,雞頭、雞肝等要敬奉給老人。當然,當家裏有客人時,為了表示 對客人的敬重,主人常把雞頭夾給客人。這時客人應雙手接過雞頭,然後把安轉敬給在座的老人或 年長者。在參加哈尼族的祭祀活動會餐或到哈尼族家裏做客就餐時,先要等老人說幾句祝福的話, 等老人吃了第一口食物後,才可以動筷。與哈尼族朋友在惚桌上飲酒時,要注意敬酒的順序:首先 從年紀最長者開始,沿逆時針方向逐個斟酒,最後向年紀最長者的杯裏再斟上一點,表示大家團團 圓圓。每一輪斟酒都應如此,哪怕是象徵性地斟幾滴。

哈尼族婦女生了小孩後,忌諱外人進入產婦家,要在門上懸掛紅泡刺兒、野姜、筍葉剪成的人像和 鋸形木刀等物。見到這些東西,外人就不能進入產婦家了。如果因不知道而闖入者,主人會把嬰兒 抱出來,依次遞到第一位客人的懷裏。這時客人應輕輕地接過嬰兒抱一下,然後留下一點錢物給孩 子,以示祝賀。如小孩生下後多病、瘦弱而發育緩慢,父母就要為孩子更換名字。更名儀式可以在家舉行,也可以到外面溪流橋邊舉行。先象徵性地修修橋,補補路,殺一隻大紅公雞,等待第一位過往的行人來了孩子取名。有幸遇到哈尼族人家請你為孩子取名,據說是彼此的福氣所在,應接過 孩子,給孩子取一個吉祥的名字,做孩子的乾爹、乾媽,與孩子的父母結成親家,留下一點錢物給 孩子做紀念。在哈尼族地區有個乾兒子、幹女兒,也是件喜事,以後要盡可能地與孩子及其父母保持聯繫。

哈尼族以舅舅為最大,認為“舅舅不大,外甥不長”。“認舅舅”是每個新生兒必須履行的禮俗。 認舅舅的那一天,一早起來,母親就反嬰兒的臉洗乾淨,穿戴一新,在孩子的腦門上點一指鍋煙子 ,帽子上系一個大蒜和一枝紅泡刺兒以避邪。然後背著嬰兒,肩挎裝有炒黃豆、熟雞蛋和糯米飯的 筒帕“羅別”,手持一把白傘、一把鋸鐮,前往舅舅家。路上遇見迎面而來的人,不分民族和男女 ,母親都要滿面笑容地抓一把香噴噴的炒黃豆遞上來。如果你在哈尼族地區旅行時遇到這樣的情形 ,最好不要拒絕,要接過炒黃豆,說上幾句祝福的話。

COTCSLOGO.jpg  

arrow
arrow

    老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